春秋时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春秋时楚民。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卞和在荆山上伐薪得美玉,于是将此宝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王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玉石匠还是说:"就是一块石头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文王登基后。卞和"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使人问之,他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使人理其石,里面果然是宝,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希世珍宝"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定国安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