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镇南社古民居(四)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四:风俗文化

人文之道: 崇文重教出名人
  南社村是一个崇文重教,才兴丁旺的灵地。据谢氏家族后裔、南社村委会主任谢全坤回忆,谢氏老祖宗尚仁公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别担任过广东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马。尚仁公37岁到南社来,虽然是给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这一传统代代流传下来,因此南社村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29个秀才,其中有位先人还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被封为建威将军。
  

建筑之美:明清古村落保存完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
  村内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难能可贵的是未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而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则是南社古建筑群中的精品。
  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间和明字间为主,祠堂除谢氏大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以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广府建筑风格为主,同时也受潮汕、吴越及西方建筑文化影响。是难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
  

民俗之风:“卖身节”传承数百年
  南社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纯朴的民俗,其中的“卖身节”便是一朵奇葩。卖身节也称泼水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数以万计的群众都聚集到东莞市东坑镇,游走十里长街,争相淋泼“仙水”,购物寻仙,观赏花车,场面盛大热闹,是当今东莞的第一大节。
  据载,东莞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地主也是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二月初二“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冀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进入新世纪,东莞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继续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了它新的涵义。“卖身节”当天,整个镇成了欢乐的海洋,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用玩具手枪等工具相互射水、泼水作乐,并祈求一年的好运。
  

水乡之魂:水塘清幽古榕挂月
  除了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底蕴,美轮美奂的建筑之外,南社村最吸引人的,还是它作为南粤古老的水乡特有的风韵。
  位于苏州的周庄作为中国目前的一个文化重镇,它的存在了结了很多人的江南水乡情结,圆了许多人的江南水乡梦。若你想体验一番画中、小说中、戏剧中所描述的江南水乡的样子,其实并不难。就在你进入南社古村的时候,同样的感受就会随之进入你的眼帘,岭南水乡就是这个样子。
  进入南社古村落,时光突然好象历史倒退了二三百年。村头一径水塘清幽,古榕挂月,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俗称为“梳式布局”。多年不变的民居建筑,原原本本地再现了岭南的传统文化。一条悠长古旧的深巷,街宽不过两米,曲曲折折,乍看不见尽头,望不见出处。穿行在迷宫似的窄巷,让人不由地陶醉在古村那醉人的古风遗韵之中。

WAIKAKI(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