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顺德.民俗活动(二)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前面一篇向大家介绍了顺德现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其实无论哪个地方,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或者后继无人等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继承,从而淡出我们视线甚至没落令后人无法领略当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今日来介绍顺德民间几种民俗活动:

1、大良鱼灯

大良鱼灯,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在清朝中叶开始兴盛直至抗日战争消歇。“大良鱼灯”在清代时期就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 齐名的广州府“三大会景”之一,三足鼎立,争雄斗艳,盛极一时。根据史料记载,1936年在香港举办的“银禧大典”会景赛事上,顺德艺人的鱼灯便一举夺冠,名颂一时。

大良鱼灯会是人民群众以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劳动的赞美、理想的追求,寓意庆丰收的民间文化娱乐盛会。鱼灯会多数会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晚上,或者元宵节举行,由民间捐赠经费来筹办。制作鱼灯先以竹篾扎成鱼形骨架,然后扪上明纱,绘染鳞鳍。别看起来几十个字就可以把制作步骤介绍完,真正制作起来要求极为严格的呢。据说当时顺德地区还有《鱼灯谱》流传,书中介绍了制作一百多种鱼类的详细资料。这本谱是艺人们的“秘笈”,几乎所有鱼灯制作都要按照谱中规定的规格和工序。制作好的鱼灯长长的有6米,最短的也有3米以上,巡行时以支柱撑持,大灯还需多添两人撑着首尾帮力。大师们制作的鱼灯形态逼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点燃灯烛,透体透亮。

大良鱼灯在这一百多余年里,经历了兴盛、没落、接近失传后到现在经过顺德各方热心人士帮助,再次用独特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2、龙舟说唱

根据文献记载,龙舟说唱是一名原籍为顺德龙江的落魄子弟于清乾隆年间首创,至今约有26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2006年龙舟说唱就出现在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可见龙舟说唱在民间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力。

目前,顺德杏坛镇是龙舟说唱演唱技术最为标准的地区。龙舟,作为龙舟说唱的道具,一般长为60厘米,分为上下两层。整个龙舟由一支1.5米长的木棍撑起,走村过户唱龙舟时,艺人便一手持龙舟木杖,同时扣着小锣小鼓,边吟唱边敲打。

演唱时艺人常持一只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表识,胸前挂一幅小锣小鼓,敲击节拍作间歇伴奏吟唱。艺人演唱的唱词一般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演唱内容会从古时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一直到现在时事新闻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艺人们几乎无所不能。但是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由于无人继承等原因,现在龙舟说唱处于一种尴尬局面。据统计,在顺德地区会龙舟说唱的艺人数量只有个位数。所以当今之计就是要采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政策,把龙舟说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3、饮灯酒

饮灯酒,容桂乃至顺德特有的民俗活动。相传,在以前摆灯酒主要是为庆添丁(生男孩)所摆设的喜宴。在旧时,人们认为“灯”与“丁”属于谐音,因此灯一挂出,意味着新丁入族。

根据民俗专家介绍,“饮灯酒”在顺德地区保留得最为完整。明末清初,顺德的“饮灯酒”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并在每年正月初六至元宵节期间举行。饮灯酒这个活动已经成为顺德农村里各社坊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成为各社庙的一张名片,更是维系社坊和谐融洽、与亲朋欢聚、宣传社坊的一个平台。

其中“投灯”是饮灯酒会的重头戏,场面极为壮观。投的“花灯”是以制作好的宫庭样式的灯冠以好意头的名称,如:“财源广进”、“添丁发财”、“身体健康”、“一帆风顺”等,在席上进行公开竞价,价高者获得这盏花灯, 成交价一般都在一万以上,最高时可达三万多元。投花灯所得的收入,一般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下年“饮灯酒”活动费用;二是用于所属社坊的老人活动费用。

每到饮灯酒之日,平时甚少相聚的亲朋好友就会相继推掉忙事,一早回来村子里饮灯酒。所以你会发现在那天村里道路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仿佛来到了车展般;几百桌酒桌上,亲朋好友们纷纷碰酒送上新年祝福;村巷里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这就是顺德特有的饮灯酒。

想更多了解顺德民俗文化吗?请关注: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Yqiuxian

顺德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shunde.html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16897953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2116897953

叶、小娴(2014-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