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不仅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是历史上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在位24年,完成了统一大业,开创了隋初的繁荣。由于当时政通人和、百业兴隆,隋文帝常离开都城长安,周游各地,留下了许多传说。有史料记载,隋文帝在赴黄龙柳皇沟寻访柳娘娘后途经澄城时,曾居留白家河避暑宫、沐浴永内匮谷泉、小憩阿銮寨回銮寺、食饮北酥酪龙泉水。从此,澄城名闻遐迩,令历代文人墨客心驰神往,或题碑或撰文或赋诗,演绎着一桩桩动人的故事,广传于世。
打开地图一看,这四处遗址从南到北近似一个“C”字形排列着,绵延约50公里。
白家河村隶属赵庄镇,在县东北20公里。举目远眺,村落静静地躺在大浴河的西岸。这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河水温雅,妩媚动人;河两岸塬面以下梯田层层,花草簇簇。三者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自然天成的风景画,真可谓“一方之奇观也”(明石道立《澄城县志》语)。不知哪代巧匠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参佛殿,一俗一雅,相互辉映,更是锦上添花。徜徉其中,令人顿觉心旷神怡。怪不得隋文帝将这里作为自己游宴享乐的避暑离宫。后因“水环宫后崖善崩,石碑沉没无可考,改为治平寺。万历四年(1576)丙子重修三殿,皆石柱计三十六根”。据当地的古稀老人回忆,昔日的治平寺占地12亩左右,坐北朝南。其建筑风格可与现存的乐楼相媲美,堪称澄城一胜。居高临下,治平寺全貌尽收眼底。走近寺门,八大金刚分别把守两侧,威武庄严。步入寺内,36根水磨石柱擎起三座大殿,错落有致,富丽堂皇。殿内依次供奉着佛、菩萨、判官,栩栩如生。驻足端详,佛有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大通智胜王如来佛、南无山海惠自在通王佛、南无十方诸佛……菩萨有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文珠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判官有阿傩、迦叶。大殿一前一后,又分别建有土神庙、山神庙和四大天王神洞。神洞之上雕有一二百个千手佛,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距治平寺不到一里的山林中有一五眼泉,泉水流入与马齐身的石槽中,名曰饮马泉。槽周留有清晰可辨的蹄迹,传说为隋文帝饮马时所留。至今民间还留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九眼八哨子,中间一个石槽子,皇上饮马留蹄子。”更加有趣的是长在这里的枣刺也与众不同。相传有一天,柳娘娘不慎被枣刺钩破了裙子,隋文帝悻悻地说道:“枣刺刺人,何以钩人?”话音刚落,长在这里的枣刺霎时曲刺全部变直。传说逼真,后人将避暑宫列为澄城古代八景之首。
隋公泉,顾名思义,因隋文帝避暑时宫娃浴此而名。此泉位于庄头乡永内村西坡下,离县城三四公里,“泉形如匮,又名匮谷。其水清澈可爱,凡达人骚客寻春修禊者往往于斯焉”。据说,当年隋文帝携宫娃妃娥沐浴其中,清澈的泉水倒映出二人的倩影,连鸟儿也不忍鸣唱,夕阳也不忍落山。由此可以想象出水润人,人戏水,其乐融融的非凡景象。此后,人们纷纷效仿隋文帝来此沐浴,一图吉利,二保健康。尤其每逢重大节日,更见男女老少络绎成群。这种习惯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来。
大凡帝王将相,每到一处,无不求神拜佛,以求平安。隋文帝也不例外。清乾隆(1793)镌刻的《重修回銮寺碑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物见证。碑云:“兹回銮寺,古刹也,自隋文帝避暑以届我朝,千有余年矣。”传说,隋文帝朝拜回銮寺时,曾藏銮驾于沟脚下,以示虔诚。为了让后人铭记这一瞬间的历史,把这个村易名阿銮寨(交道镇辖区),一直沿用迄今。
《龙泉古迹·隋文帝取水处》有一石碑,碑载:“隋文帝居同州(大荔县)时,所饮之水皆取之于北酥酪村(寺前镇辖区)龙泉。”这通石碑原先树在村西带洛沟龙泉之畔,因水没后移村中。村老相传,当年隋文帝来澄避暑时饮过此泉之水,饮后对此赞不绝口。碑上又载:泉水“味甘如醴,酿酒颇美。故近泉村落名曰‘醍醐’、曰‘酥酪’。”又查阅民国十五年(1926)《澄城附志》,悉知:“(全县)酿酒家数每年多寡不等。民国十三年(1924)共计120家……惟南乡酥酪醍醐酿酒最佳。其东西有龙泉,隋文帝居同州酿酒取水于此。”可见,此泉或饮之食用或酿成美酒,皆名不虚传。
今观隋文帝避暑遗址,感慨万千。四处遗址向人们昭示着1500多年前的历史,其价值不言而喻,保护、恢复、开发乃当务之急。现除隋公泉、龙泉遗址依稀可见之外,治平寺、回銮寺的旧观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些残碑断柱,令人惋惜。但庆幸的是志书对此均存记载,其中所录的几首诗弥足珍贵,从中可以窥见一斑。宋朝适庵老人有一首《隋公泉》:“往事无穷莫漫伤,野泉今日水犹香。最怜清澈明如镜,几度宫娃照晚妆。”后来,明朝的路车和张作肃各写了一首《隋公泉和韵》和《隋公泉》诗。诗曰:“迹古隋皇可漫伤,清流犹带粉脂香。独怜一脉甘霖水,不润苍生照晚妆。”“隋公避暑已成尘,山色苍苍草色新。玉辇不来泉自冷,呼名野鸟唤游人。”细细品读这几首诗,当年隋文帝避暑的具体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浮现眼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