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俗之万家端午吊离骚

家乡区县: 南京市秦淮区

昔日南京有首民谣:“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叫端午、端五,因时近夏至,“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故又称端阳节、天一 中节或地腊节等。这一节日是自元旦后最为普遍、颇受人们重视的节令。

明代,朝廷于此日赏赐百官“不落荚、虎头采绦、夏服、宫扇”,以示关心体恤下臣。明代李诩笔记上载:“镇江医官张天民在湖广荣王府,端午赐食不落荚,云即今之粽子”。晋人周处在南京写的《风土记》一书中说粽子:“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此时的粽子是以黍米裹成,到唐时已用白米包粽子了。“炊余胀满峻增角,剥出凝成细纤膏。”因形制不同,有角粽、锥粽、茭锥、筒锥、秤锤粽、百索粽、九子粽。唐时还有一种纤巧的粽子,尖小如初生绿菱。到明、清,粽子的品种更多了。人们除吃粽外,中午习食火烧蒜头、苋菜,饮雄黄菖蒲酒。以手指蘸雄黄酒在小儿额上划“王”以避邪。午饭后,合家同往夫子庙秦淮河看龙舟竞渡。端午为何要吃粽子、划龙船呢?

这有多种传说,最主要的有三。

一说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因忠被谗赐死,吴王夫差事后又隆重哀悼,以革裹子胥尸体泛于江上。勾践灭吴后,每年哀悼于江,所以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说,此举起于勾践“悯子胥之忠”。

二说是追念曹娥。东汉时曹娥,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为免除世人水患之苦,于县江祭水而死,连尸体也未找到。曹娥年仅十四,沿江呼号寻父,昼夜不止,溺死于水。人们遂立曹娥碑,并于每年五月五日于江上追祭。

三说是哀悼屈原。公元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陷楚之郢都,一向忧国忧民的屈原,见此国破家亡,万分悲痛,遂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附近百姓划船营救,由于未能找到尸体,只得用竹筒贮米投于江中,以祭其在天之灵。年年此日划龙舟哀悼屈子。歌日:“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北冷风吹。”

金陵龙舟,向有“三帮”。据《岁华忆语》记述:“秦淮河船户敛资为之,日河帮;外江船户之入城者,日江帮;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日木帮。午日,各帮咸集于夫子庙前之泮池,……”以争奇斗胜取乐。各帮龙舟均饰以采亭,五彩缤纷,选貌美的小儿扮演戏剧中的人物间坐舟中,四至六人敲打锣鼓以助兴,梢公掌长竿,“长年之好身手者,于上作种种游戏”。沿河两岸人家,当船过之时掷银角、铜钱或放鹅鸭,为龙舟争取之以为乐,称之为夺标。这一天男女老幼倾城出游,罗绮如云,游舫蚁集,金鼓喧振,欢声雷动。富户人家还事先定租游船,泛舟览胜,至夕乃归。“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近年来,除广东等地午日尚有划龙船之举外,其他处已不多见,但吃粽子却城乡到处流行。南京郊县往日人们习在门旁插艾叶、菖蒲,小儿穿虎头鞋、围老虎兜,妇女佩戴老虎花。“老虎花”与自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云鬓上插的金步摇相仿。不过那是用金丝卷曲而成,这一种是以各色丝绒编织为虎,下用铜丝缠以骨簪,供妇女插于发髻或鬓边,移步辄上下颤动,轻盈矫健,多彩多姿。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qiyue17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6414113.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03200743
订阅号:钱静 微信号:qianjing-717

钱牛牛(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