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楼 又名大悲楼,因楼下为白特殿,殿后壁有山洞,俗称风洞,故名风洞楼。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成都昭觉寺住持和尚智光法师遣徒海灯和尚住持梓潼七曲山大庙。其间,海灯法师于风洞楼塑释迦牟尼和千手观音神像各一尊。佛有“大慈大悲”之性,故尔又将此楼称为大悲楼。时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书写“大悲楼”横匾一道馈赠大庙。风洞楼为纵距形,屋面卷棚式顶,复盖灰色筒瓦,垂脊饰以走兽,翼角置螭首,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前簷角柱则是后金柱的向上延伸,从而形成六楹二间之矩形阁楼。前壁置窗棂可眺望七曲柏林。该阁楼具有南方园林式建造风格。楼阁正中悬有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字样的匾额一道,可证此楼建于明代初期。楼内原供俸有农民起义领袖“禄袍金身”的张献忠塑像一尊。史载,张献忠,号敬轩,陕西延安柳涧人,随高闯王高迎祥在陕西举义反抗明廷,张献忠系高闯王义军之第八营,故尔人们又称张献忠为八大王。曾五次率义军入川,三次路经梓潼。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元)六月,从武昌率大军30万,集木船万只,高树“只杀贪官,不犯顺民”的旗帜,挥军入川,八月取成都,建国大西,改元大顺。献忠见李自成既克北京,又遣军入川,占据川北,于心不安,即遣虎威将军艾能奇平定川北,艾能奇率军与李自成部将马科大战于绵州桃子园(今绵阳市游仙区游仙场石板垭至小龙山一带),艾能奇战败,张献忠即亲提大军与马科接战,大败马科,并将马科逐出川境。张献忠率得胜之师回成都时,入梓潼七曲山文昌庙,与张亚子联宗,封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建太庙于山。据《罪惟录》记载,献忠提兵逼剑州,偶憩梓潼庙,问左右此庙为何神,左右回答神姓张名仲。献忠暗喜,此乃吾祖也。祷告神佑。后果然大胜,献忠乃自称皇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于是发银五万两,夫数千,重立梓潼庙,金碧极丽。立大石,献忠亲作诗书其上,以答神贶。诗曰:“一线羊肠游天堂,此处万事永无忧。神是仙来仙是神,世世流传与天休”。清顺治三年(公元1647年1月2日)冬月二十七日,张献忠与清军大战,被清军萧亲王豪格的部将雅布兰射杀。《东华录》记载:“献忠既死,川民德之,立像于梓潼县北七曲山风洞楼上,绿袍金脸,香火不绝者近百年”。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绵州知州安洪德奉四川督院扎饬,清查川北道“啯噜匪类”务期“协平、根绝”,随同人员有潼川府知府王成彦、罗江知县李德翰、绵州知州杜兰,在梓潼“清查”期间,入大庙,见风洞楼张献忠像,惊呼“大不类神,乃献贼之像也”。即行捣毁,并立有《除毁贼像碑记》一通,立于风洞楼。1987年9月6日,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学术研讨会在绵阳和梓潼两地召开之际,又重新泥塑张献忠坐像一尊。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王纲,为其撰有楹联一幅,文曰:“七曲旧家庙,金脸绿袍雄姿重显千秋毅力;蜀道翠云廊,古柏青山绵梓永留万世英风”。
网络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gongziqianji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995988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