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服饰
[饮食]:
主食:本县主食以稻米为主,不足时,以红薯、大小麦、蚕豆、绿豆、豌豆、饭等补充。南部山区由以红薯为主食,习惯将薯制成薯丝戒剁成薯丁晒干贮藏,长年食用。在随阳一带,群众有食煮谷米的习惯,将谷子煮熟晒干舂米煮饭,小儿食后易消化、饭发泡,现已少有这种作法。
[服装] 本县群众衣着,历来简朴,过去除富家用绫、罗、绸、锻为衣料外,一般都以土布作料。农地自产棉花,木机织布。建国后,改用“料布”、卡机等细棉织品及丝毛织品为衣料,化纤布问世后基本取代了棉织品。用毛织品更为普遍。服装式样,建国前,男女均为大襟衣、便裤,富家妇女有穿着旗袍;建国后,男性普遍穿兰色、灰色或青色中山装、军干装、青年装,农村老年妇女仍以大襟衣,便裤为主,城乡青年妇女都穿青年装。近年服装样式越来翻新,有羽绒服、晴纶衫、西装、香港衫、蝴蝶衫等。女青年在夏季多着各式裙。男女服装随着时代化潮流的变迁式样越来越新颖。
[发型饰品]
发式:建国前婴儿多蓄卤门搭,男孩蓄平顶头,女孩扎短辫,成人男性大多剃光头或蓄分头,未婚女性扎单辫,已婚挽发髻。建国后,男性多蓄分头、长发,青年女性扎双辫,中年妇女理运动式短,老年妇女蓄短发,间有用发夹的,挽发髻的很少见到。近年来,中青年妇女烫发然成风。
[住宅] 过去城乡住房均为砖木结构,富户为青砖瓦房,其次为泥砖房。青砖瓦房一般为三间二重或五间二重,也有连三重、四重的,大村大户甚至有五重堂、七重堂、贫苦人家多数为泥砖草房。建国后,建房一般多为小红砖和木质结构,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多是砖木加钢筋水泥,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一重楼房或平房。带楼的,有的以钢筋水泥制作楼板,有的以木材锯成板为楼板。
[家俱] 过去群众家俱设备,一般为八仙桌、太师椅、大柜、关门床、春秋桌等木质家俱,样式陈旧古老。现在群众使用的家俱逐渐向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城镇桌、椅、床、柜时兴(上)海式、广(东)式和组合家俱,一般家庭都有沙发、春秋椅、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生活优裕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大型音响等电器设备。农民家庭的家俱设备,也逐步在向中、高档转移。
喜庆丧葬
[婚嫁]
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俗称“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认为越闹城发,一直闹到深夜。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取“早生贵子”之义。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中去省亲,称为“回门”,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必须当天去,当天回。过去回门 小轿,现在步行或坐车。
过去城乡獐习惯取乳或,结婚表示成人,做“大人”了,必须取消乳名,改用成人名字或取字。这就要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就算完了。
[生育]
报喜:婴儿出世后,小儿父亲携酒1壶、鸡1只(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到婴儿外婆家报喜,外婆家则回报1只鸡(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并带回外婆早为婴儿准备好的衣物、尿片等。
做九朝:从婴儿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为婴儿做九朝,亲朋都来“看月母”,赠送面条、食糖、布料若其它营养品,过去旧法接生,许多婴儿生下就咸染破伤风(又名脐风),一般在出生一天发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发病说明小儿算过了“关”,所以做九朝,以示庆贺。
满月会:婴儿出世1个月,宴请亲朋,一般做了九朝就不再做满月会了。新朋“看月母”应选在上午,下午看月母是不受主人欢迎的。旧习惯,月母不能“看月母”,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月母房中,月母(刮胎、引产或小产)都自学不进入他人家庭。婴儿出世后,胎要用罐子盛好丢入池塘或埋在十字路口。
周岁:小儿满周岁,父母请亲朋吃糍粑。这时候小儿乳齿已齐,认为吃糍粑会使牙齿越粘越牢。亲友离开时,主人分给每人一块糍粑带去名曰“分心神”。
[寿庆] 年满60岁以上老人,一般每年都做生日,做60大寿。有的人儿女早已成家的,即使40余岁,女儿女婿也要为父母、岳父祝寿。祝寿的礼品一般 面、罐头、鸡蛋、生日蛋糕,有的还送寿匾。
[丧葬]
坐夜:凡老父老母去世,其家必请歌师数人于出殡前一晚唱 “坐夜歌”,陪伴亡灵。所唱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演义》、《征东》、《征西》、《说唐》等民间唱本中一些故事情节,歌声凄楚动人,以激发死者儿孙伤感。有的歌师水平高,按死者身世,现编现唱,歌手互相问答竞赛。
死者入殓衣服,在民国时期,均从清代习惯,男性一律服明代装,戴儒巾,穿圆领大袖长服,腰系绶带,足着双梁布鞋;女性由着在生式样服装。近年来死人着装,一般按在世人装束入殓。
本市丧葬旧习俗还有不少,如死者“开路”、“超度”、请“阴阳先生”看日子、选墓地、定山向以及逝于外地的遗体不准进屋等。
(四)生产生活
[农事习俗]春节过后,新的大忙季节即将到来,正月开始农事的第一天,早晨要喝开工酒,吃开工饭。正月十五过后,才一心一意干农活,故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说法。
蚕:正月初一早晨桑树枝上挂红祭桑神,正月十五夜里迎紫姑以卜蚕桑并占农事。
种芝麻:种芝麻时禁穿短裤,要着长衫长裤,穿鞋袜,认为不这样芝麻杆下一大节不角。
种豆子:春他前后种黄豆,头上要戴包巾或草帽,认为不这样豆子光杆无荚。种种瓜:民间传说,妇女蹲下种瓜结瓜多,男人种瓜结瓜少,男人削竹片向土下尖(刺)上几刀,据说也可以多结瓜。
锄草:民谚有“(稻)谷薅三遍猪无糠。棉锄七遍飞长江”,又有锄头底下出黄金的说法。
修水利:秋冬民间修水利,打硪要唱打硪歌,好一齐用力。
以物占岁:立春后串乡售货者,先见卖蓑衣斗 ,其年雨水多;先见卖鸡罩,其年干旱;先见卖秧马,年岁好插秧早。
听雷占岁:民间立春是听协声占年岁。雷声响亮,则年岁好,闷协不吉,再看打雷在惊蛰前或后,民间有谚“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也作田”。
看鱼占岁:春水发后,看何种鱼上水,鲫鱼上水年岁好,鲇鱼上水大天干。
睛雨占岁:民间以农历五月二十六占年岁。有谚语说:“有收无收,看五月二十六,大睛大收(天收),大雨大熟;半阴半阳,浆衣洗裳;麻纷细雨,卖儿卖女;(下雨),油菜小麦一不杆。”
看蚂蝗占岁:蚂蝗咬大腿淹水,蚂蝗咬脚背天旱。
砍李树:除夕晚上,将李对砍一刀,第二年结果多。
[畜牧习俗]
养猪:农家忌养五爪猪。捉小猪先看脚生几爪;欢喜黑猪;花猪额头一点白,谓之“开眼”,这样的猪好喂养,长得快;小猪捉回剪除尾毛,说这样猪不生病。
养鸡:正月初一鸡笼贴上红纸,上写“六畜兴旺”。孵鸡前,鸡蛋先用葫芦瓢装,而后放入鸡窝,说这样孵出的母鸡多,会下蛋。又说上蛋母鸡多,晚上上蛋公鸡多,公鸡留种只能留1只,不能留3年。
养狗:小狗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让它吃饱,否则易胀死。
忌烧果木:民间忌烧桐、桃、李等果树,说烧了这种果树会死猫。
[渔猎山伐]
祭水神:年头选吉日下湖,下湖前燃鞭炮香烛,祭祀水神。
女不站船头:旧时渔民不让妇女站船头,故女人只能站在船后摇橹。
吃鱼不翻边:船家忌语船帆(翻),要说蓬,并忌说沉、泼、倒、落水等语及其同音字。
围猎:打猎时,枪手布山四周,众人以木棒自山中向四方驱赶吆喝,猎获野兽,众人有份,枪击者得兽头,得多些。
[修造习俗]
造桥:造石桥最后一块石合拢时,如即听到什么生物叫声就马上合拢,谓之关神。 [其它习俗]
理发:理发担上挂刮刀布,源于清初的白布条,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婴儿理发用在头上滚动,同村小孩分食。男青年结婚时要晚上,二童子掌灯。
店铺开张:燃放鞭炮、请客、贴楹联。
行商货郎:行商货郎走乡串户,摇货郎鼓,有时吹口哨招揽顾客。
[生活习俗]
生病向邻居借用药罐,用后不能主动送还,领居需用时自己来拿。为病人取药,中途不能在别人家停留。
抬病人去治病,要脚在前,头在后,只有抬尸体,才是头在前。
宗教信仰
宗教传入本县历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后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教群较为普遍,县境内佛寺、道观、教堂多达163。民国年是,天主教在本县成立中心教区,管理蒲圻、崇阳、通城、嘉鱼4县教务,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势力甚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各种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群众信教同逐渐有所兴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县设有僧会司,僧官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为徐明常。县境内有佛寺(庙庵)122座,遍及城乡各地。
历代达官显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邑人司徒,魏说致说致仕归,日与老僧说法,饶州剌史宋秉荣回县建罗峰寺于花红山,进士马涉昌究心释典,讲学雪峰寺,自称雪峰和尚。群众信佛的更为普遍,各寺庙香火不绝,随阳山上的随阳庵,每年朝山进香的除本县的以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本县佛寺大部分建筑于唐,历宋元而盛于明代,清朝时庙宇修葺的多,创建的少。后因战乱,寺庙多被毁坏,剩下的在建国后也被改为学校,或作其它用途。历代寺庙规模较大且有名气的有:
凤凰寺:在凤凰山下,又名发鹫寺,唐广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岿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建,山势奇险,寺藏其中,宋及明清皆重修。
洪山寺:在天马山,宋元佑中(1090)建,明何思登重修。
木兰寺:明景泰七年(1456)建万历徙建祥云山。
青龙寺:在大贵团青龙山,明景泰年建,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藏其内。
清代康、雍、乾、嘉虽然信佛,但对寺庙重修、复修的多,创建的仅有石来寺,随阳等几座。
(二)道教
本县最早的道观金台观,在县城金石岗下,唐贞观年间修建,掘土得有金台观三字故名。其次为宋端平年间(1235)修建的五岳观,先在城内金叠山,后迁至南门外,道士陈洞住持甚久。五岳观曾设道会司,有道官主持,康熙九年道官为谭道常。县境内以后又陆续建有金狮观、崇仙观等道观11座。
随阳境内的葛仙山、仙人洞,雪峰山的葛仙祠,丰财山南的仙人观,相传为晋葛洪、唐刘元靖修道之处。县城西郊凤凰山侧,为荆山道人王玉所居之地。道教人物中张王庙道士夏静斋善画,天井道士杨足五工诗,均为当时所称颂。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解放前由沔阳传入本县,教民多聚居在赤壁和县城,各乡镇也有散居。建国后教民有所增加,全县共有2000多人。
赤壁有清真寺,教民800多人,教长李家富是县人民代表,1980年被选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1982年病逝。
(四)基督教也称稣教,清光绪年间传入本县。开始信教的少,自从张之洞清丈屯田,具体办事人员贪污勒索,百姓无可奈何,都争入教堂以求庇扩护,于是基督教一时兴盛于县西南乡。
如果您喜��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