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1940~1973)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Lee(布鲁斯·李)均安上村人。生于美国三藩市,长于香港。幼年习武,先后在20部影片中饰演童角。19岁重到美国半工半读,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课余创造性地发展了咏春拳的技击,动作简捷,辅以迅疾的腿功,常在数秒之内决胜负。他把这门独创的武功命名为“截拳道”(Jeet·Kum·Do)。1971年起,接连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四部体现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武打巨片,风靡东南亚、欧洲、美国和日本。其卓越的技击和出色的表演,为中国武术赢得崇高的国际声誉。
麦孟华(1874~1915)字孺博,号蜕庵。吉祐乡人。康有为弟子,参与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长期在海内外主持维新立宪派报刊笔政。政论文颇得康、梁神髓。诗词风格绵丽沉郁,诗人陈三立认为,康门弟子以诗鸣者,首推潘若海和麦孟华二人。著有《蜕庵集》。
老焱若(1883~1966)名景璜。北海乡人。少时苦心钻研机械技术,入京深造。民国时期,历任农商部度量衡研究所技正、总工程师,北京艺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工艺系金工学教授。1951年退休后,接受北京市工业局邀聘,担任20多家工厂技术顾问。一生创造发明甚多,主要有蜂窝煤自动压制机、折叠伞、三用真空抽水机、自动电话轮齿及各种自动生产线等。
千里驹(1886~1936)原名区家驹。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创立“驹派”表演艺术。迭获“花旦王”、“悲剧圣手”、“滚花王”、“中板王”、“广东梅兰芳”的美称。为人正派,被同行尊为“伶圣”。梅兰芳在30年代曾称赞在众多的粤剧艺员中,千里驹是他“最崇拜的一个人”。
岑国华(1886~1942)名汝鎏,以字行。葛岸西村人。民国时期广东蚕丝工业钜子。1919年在全省率先采用日本新式缫机,变四角车丝(俗称孖结丝)为六角丝,产量、质量均显著提高,及时集股扩大生产,属下丝厂发展至18家,股份总额200多万银元,年产生4万担。同时,在广州创办永泰隆丝庄和永泰隆洋行,直接与各国丝商交易,常年营业额在1000万银元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又名陈少波。大良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是现代粤剧五大流派之一“白派”的创始人,以真嗓代替假嗓演唱,音色优美清润,嘹亮悦耳,吐字玲珑,叮板结实,感情细腻;善于通过声乐表现角色性格,后发展为现代粤剧的一种主要唱法,被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誉为粤剧艺术的"一个最大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粤剧团团长、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马师曾(1900~1964)字伯鲁。桂州马地桥人。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喜演丑生,演技诙谐通俗,灵活机变,唱腔起伏跌宕,善于表达激情。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粤剧团团长,当选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薛觉先(1904~1956)龙江镇十三坊人。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的美誉。能编善演,戏路宽广,兼工丑生、小武、旦、净、末诸行。锐意“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创立“薛派”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