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香

家乡区县: 东莞市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学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别名白木香、女儿香、崖香、牙香树、密香树、六麻树,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价值不菲。莞香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者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莞香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千年以前。莞香不仅是东莞的宠儿,还与香港的地名有关:香港,“芳香之海港”,因作为运莞香、贩莞香的港口而得名。足见莞香在近代经济史上的地位。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特产,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特产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莞香树在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唐代时,莞香由国外传入;宋代时,广东各地已普遍种植,尤以莞邑为甚。清朝嘉庆《东莞县志》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末史学家陈伯陶编《东莞县志》又载:“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岭、鸡翅岭、百花洞(今大岭山镇)、牛眼石诸处亦不失为正;若乌泥坑、寮步则斯下矣。”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下)亦载:“莞香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次则近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百花洞、牛眠、石乡诸处,至劣者乌泥坑。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马蹄冈久已无香,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名闻全国,是上贡的佳品。《广东史志》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据称当时莞香甚是贵重,有“1两香等于1两银”之说。明清时期,东莞寮步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前属广东)的珠市并称“广东四大市”。当时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外销的莞香多数先运到九龙的尖沙头(今香港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运往广州,远销中国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堂,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个地区总称为香港。这是香港名称由来的重要说法之一。中山原称香山,据说也与莞香有关。古代,中山市地属东莞,以产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树的重要产地。

橙子锋(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