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原是半农半教出身,在见到朱元璋之前,一直是以讲学、著书、研究学问为主,向朱元璋呈献三言策后,朱元璋授其“中书咨仪衔”,欲留朱升参谋军政大计,朱升做了官,但他对做官不感兴趣,和朱元璋一直是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他仍然在山里讲学、种田。“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直到六年后,才紧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洪武二年(1369年)朱升考虑到自己年老了,在朝为官虽得到朱元璋的器重,但也得罪了一些人,由于自己的才能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其中他的同乡同在朝做官的吏部尚书詹同就一直是他的死对头,处处和他作对,又想朱元璋初访他时,自己避而不见,叫夫人接待,夫人迎接朱元璋时由于正在厨房里切菜,菜刀没有来得及放下,就带刀见驾,这是犯大“忌”的,要杀头灭九族的,后来朱元璋虽赐了朱升免死牌,但一直是朱升的心病,总感到“双朱(猪)同栏,必有一伤”,加之,明王朝一建立,朱皇子就拉帮结派,暗中争斗,朱升当时就是他们父子争夺的对象。朱皇子燕王曾多次邀请朱升为他服务。如听燕王的话,跟燕王走,就会卷入宫廷的斗争,难以保持晚节,如不听燕王的命,燕王又不会放过他,所以朱升对这件事很惧怕,既然惹不起,那只有“远遁”(远远的逃避)他。再因为朱升料到朱元璋称帝后,再不会和开国元勋共享太平,何不趁自己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呢。的确在朱升隐退后不久,朱元璋制造一系列冤案,将所封的64名公、侯勋臣杀了34个,受株连的数以百计。朱升想了很多很多,于是就以“年迈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退隐,既然是“退隐”,就必须到一个朱元璋和朱氏皇子们不知道的地方去,朱升的家乡休宁和原隐居的歙县朱元璋是熟悉的,加之路途遥远,山路崎岖,自已年老了路途不方便,安徽县是去不成了。到什么地方去呢,朱升想到了随朱元璋攻打张志诚和北伐收复中原时,对江浙一带很熟悉,盐城一带虽地处沿海,但早已繁荣发达了(2000年2月在南龙港东首挖掘的朱升第七世孙朱从馨墓葬时,发现的隋唐时代的器皿就证明这一点),那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是朱升隐居最理想的地方(朱升离开京城之前,叫自己的小儿子朱同一起隐居,朱同当时正受朝廷重用,自己不肯离开,结果在其49岁时受诬陷被永乐王赐死),于是朱升便假借回故里为名“惧邀燕王命,乃携家远遁”,“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西溪而筑室于南龙港庄)(见朱氏家谱)。
朱升到南龙港时(当时南龙港属盐城永福乡,名叫龙港庄),组织地方村民疏浚龙王河直通西塘河,以减少水患,垦荒种地发展生产,自己开馆讲学,次年病故,葬于南龙港庄东首文曲沟北。他的后代子孙在这里繁衍,世代昌盛,仅盐城一带就有朱升后裔5000多人,现已传至25世。(详见朱氏家谱)2001年2月16日朱升墓已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