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朋好友之间,谁家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大家都会送去礼钱表示祝贺或悼念。当然,主家也会设席招待。在农村,把这种赴招待宴叫作吃席。
通常在办事的前几天,事主家就要先定好厨师。厨师会根据主家的席面规模,先开出所用材料的清单。回来后,主家就按照厨师拉出的清单,安排自己的亲友或前来帮忙的人到集市上购买。一般猪肉不须购买,而是看本村或者邻村谁家的猪够标准,谈好价格,买回来自己杀。厨师会在宴席的前一天,带着自己的家什来到主家。主家给厨师腾出个比较宽敞的地方盘炉搭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厨师叫上帮厨的人,捞起买回来的鲜鱼,拾掇好,用大盘盛上,用大锅蒸上,蒸好后,放在笼里备用。到开席那天,烧上些许酱油和香菜,浇上芡汁就可以上桌了。妇女们则在厨子的指挥下,有序分工,择葱剥蒜拔鸡毛,洗刷碗碟。
办事的当天,客人会一拨一拨的先后来到。客人们到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行礼金,俗称登礼谱。这也是一场既严肃又耍逗的过程。一般村上的有文化、威望高的人执笔登记,另一人收礼钱。最重要的亲戚率先登场,执笔人开玩笑让带头将礼钱抬高,行礼的人会借口推让一番,旁边的客人助兴,犹如一场竞拍活动。不过这仅仅是为了场面的红火。第一个行礼的人该出多少钱事先已经和其它重要的亲戚碰面商量过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因为这牵扯到以后的婚礼和别人还礼等等,随意不得。把礼单登记好后,还要交给主家,主家事后会知道谁家随了多少份子,到那家有事的时候好量账而出份子钱。
遇到红事,事主家的气氛都充满欢乐和喜庆,无论是主人还是街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喜气洋洋的。有钱的人家还要请来鼓乐器班子,来个鼓乐齐鸣,歌手歌唱。如是嫁女,客人们来到和主家说几句恭喜的话后,就会被支客安排坐在一边,就等着开席;如果是接新媳妇儿,那还要兴味盎然地等待新娘的到来。他们会欣赏彩车的气派,会褒贬新娘的美丑,交头接耳,嬉笑吵闹。
遇到丧事,来客们也会为逝去的人惋惜,甚至伤心。满怀悲哀的来到事主家,满脸的悲伤与同情。男人们进得灵堂,默默鞠躬,烧纸;女人们则一下跪在灵前,有泪无泪的大放悲声,什么我的苦命的三姨呃,或者我的不回头的五婶呃,你咋说走就走了呀,你一走我可没人疼了……啊……啊……啊……。事主家的家眷此时会连忙过来把她们扶起,说了句别哭了俺大姐,再哭也哭不活了等等。来客这时就会站起来,用孝布擦擦哭的通红的眼晴。然后,坐在旁边的木凳上。
人到齐后,支客就会根据客人长幼尊卑安排座位。按照乡村的规矩,男人和男人坐在一块,女人与女人坐在一块。年龄太小的小孩子们一般都不坐桌,吃饭时都跟着妈妈在一起。由于来的客人较多,支客会依次安排吃席的人,一般是安排五桌或十桌,这些人起桌后再安排下面的五桌或十桌。那先吃的人就会掩饰着兴奋与继续等待的人假客气地说:“先偏您了”。而等待的人则心里说:“你快点吃就行了”。但是,还要装作不着急地说:“您先请”。
此时,每个桌子的筷子、碟子、酒盅等已先摆好。来客大都是农村人,穿着干净的衣裳,黑红的脸庞略显拘束地带着微笑,虽然同桌的人互不相识,但也友好热情。如果席上有城里人,他们看着刚刚洗过的筷子带着水,疑为不卫生,就会掏出手帕一遍遍的拭擦,有时还会用酒水来洗,惹得一旁的农村人不停地注视。
那时的酒席,都是大盘大碗,菜堆得冒尖。 什么小炒肉、虾酱豆腐、鱿鱼海参、小酥肉、红烧肉、丸子汤等等。上菜人端着木托盘,脸上沁着汗珠。每上一道菜,都会笑着拖着长音:“让啦,让啦,菜来拉,小心洒到身上”。坐桌子外圈的客人便侧身,让出空间,以便上菜撤菜。
一桌的客人是分主次的。上席通常坐着地位高、辈份大或年纪长的人。每上一碗菜,都得主客先动筷子,大家才能动这道菜。因此,主客往往也就主动动筷,并让大家都来。如果主客不先动筷子,陪客会拿起筷子在这道菜上虚点几点,邀请主客:“来来,叨叨叨”或说:“大家都来,不要客气”。如果鱼上来,端菜的人会把鱼头对着上席的客人,请他先动筷,也称“煎彩”。他“煎彩”了以后,众人才会动筷。酒过几巡,白脸的人脸红了,红脸的人脸更红了,话也多了起来,村里人问问城城发生的新闻,城里人问问乡下的趣事,气氛热烈而又融洽。
这是讲男客们。女客们吃起席来可没那么斯文了。别看刚才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此时却有说有笑的,菜上一盘她们吃一盘,够不到的干脆就站了起来,说到开心的事,她们会发出一阵放肆的笑声。吃饱喝足,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出事主家。
吃席时,每桌都有一人专门负责倒酒,这人被称为酒司令。酒司令是由主家提前安排好的。这倒酒不叫倒也不叫斟,叫作“写”。即用很文雅的姿式,手提酒瓶从首席开始一一斟来,到酒盅斟满时,斟酒的人要将酒壶略略向上提上一提,犹如写墨笔字的人写完提笔一般优雅,口中还要编造若干敬酒辞。敬酒是否到位以一桌是否有人喝醉为标准。倘若席间无一人喝醉,则说明主人家置办的酒席质量不高。
席吃完了,主管会辟个专场,把酒鬼级人物集中起来,这叫打酒场。坐在那里的,个个都是远近闻名,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酒坛高手。划拳的,扯着嗓子,涨红着脸,使劲地喊,手指能伸到对方的眼鼻子底下,吐沫星子更是直接上了脸。一点元、二位好、桃园三、四季来财、五魁首、六六大顺、七巧美、八仙寿、快倒酒、满十贯。那阵势看了不想参乎的都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本村的酒鬼,此时更是酒借人胆,人借酒疯,要在家门口长志气,所以主动出击,勇往直前,一拨儿又一拨儿,轮番过招,前赴后继。外村的酒鬼明知只虎难斗群狼,想高挂免战牌,又恐这样丢面子,只好抖擞精神迎战。斗上几个回合,毕竟酒力不支,就东倒西歪地走了。本村的酒鬼等客人一个个走后,也终于支撑不住,狂吐不止,烂醉如泥。
以上说的是多年前农村的酒席,现在没有这么麻烦了。农村已有了专门的厨师班子,端盘的、跑堂的,包括桌椅板凳全包了。只要打个电话,和他们谈好待客的规模和每桌的价格,他们就会上门服务。当然也有的家庭就直接把客人安排在饭店了,省心又排场。只要兜里有钱。但吃席的一些规矩、讲究还是基本没变,还是那么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