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柘城

家乡区县: 柘城县

柘(zhe)城县位于豫东平原、商丘市西南部,是炎帝朱襄氏的祖居地和建都地,夏称“株野”,商称 “秋地”,秦设“柘县”,隋更名为“柘城县”。以富有全国稀有树种柘桑、丝绸上品柘丝而得名。
柘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毗邻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与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汇处,和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310国道相交处,商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七条省道 呈放射状连接四方。柘城农产品资源丰富,生产三樱椒、棉花、烟叶、林木、优质小麦、绿色蔬菜和优质畜禽产品,是著名的“中国三樱椒之乡”。柘城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老君堂”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历史名酒王贡酒久负盛名,汉白明月酒深受海内外市场青睐,铝制品形成了拳头,金刚石微粉斐名全国,精密轴承供不应求,高科技产品茄尼醇、辣椒素和辣椒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柘城水资源丰富,涡河、惠济河、黄河古道穿境而过;柘城有历史上著名的“七台八景”,尤其是面积达3000亩的北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基础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
景点:
一、柘沟春水:《太平寰宇记》“汉柘县以邑有柘沟也。”《柘城旧志》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庙址在今北关大街中段农业局家属院。
二、白塔晓钟:据考:白塔寺在今祥和巷中段路北处。旧县志载:“宋朝大观四年(公元 1111年) 僧会朗于旧城东南角建立寺院。”
三、牛斗雪霁:县城北7.5公里处有牛城集,村里有一土丘,该处古为磨盘山。
四、砖桥古渡:砖桥集在县城东南8公里,惠济河北岸。此地古为小南集,曾名宋家屯。
五、心闷暮鼓:县城西5公里处有心闷寺。
六、楚台望月:县城西北12.5公里,慈圣镇所辖韩相鲁与后台之间有一土丘。
七、远襄晴岚:县城北15公里处有远襄集,为远襄乡人民政府驻地。
八、霸岗烟柳:伯岗集南门里一土丘。

美食:
一、胡芹:是古今闻名的蔬菜之一,因盛产于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
二、三樱椒: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
三、烟叶:烟叶为柘城主要经济作物。
四、泡桐:柘城是河南省泡桐生产基地县。
五、酥制培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都以“柘邑三园斋”、“豫东味和酱园”和“柘城三兴酱菜园”著称。
历史: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

 

不好意思(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