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故事: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的兴衰(二)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二、精于经营,恪守诚信

所谓一口通商的广州对西方的贸易主要是茶叶贸易,伍秉鉴在经营怡和行,应该说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已经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真正把怡和行做大做强的是伍秉鉴。伍秉鉴是一个商业天才,他有过人的精明。比如在一口通商的广州主要是茶叶生意,在所有进口的外国商品和出口的中国商品里面,茶叶都是最大宗的商品。十三行的商人所做的生意主要就是茶叶,伍家也不例外。

其实讲起来整个贸易过程很复杂,经手人要经过很多道程序,经过山区,种茶的茶园,一直到下来整个流程,到广州的黄埔港,这边是外国商船把茶叶运走,把整个茶叶经营的过程浓缩在这个画面上。首先是茶区的茶农要把茶交给茶区的茶商,然后从茶区的茶商再到广州的茶行,广州的茶行再交给十三行的商人,十三行的商人再卖给外国商人,是这样一个流程。

十三行的商人在一口通商的时候是垄断性的商人,当时在广州有很多外国人在做生意,这些外国人带来的是西方的进口商品,要在广州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内地有很多商人也到广州来,他们带来了很多中国的出口商品,再买很多西方的进口商品再到国内去,是这样一个情况。但是,十三行商人是垄断的,外国商人也好,中国商人也好,所有进口、出口的都要经过十三行商人,主要是指大宗的商品。而且十三行商人并不多,少的时候只有几家,多的时候十几家,垄断的特权是朝廷给的。

从运输的路途,那时候的茶叶主要是在武夷山,福建的北部,还有安徽的南部和江西婺源那一带,我们就举武夷山为例,因为武夷山出口茶叶最多。茶叶先从武夷山走一段山路,然后到江西的河口镇,从河口镇通过一条河(信江),又通过鄱阳湖到南昌,又通过南昌,这段是水路。第一段是山路,河口是水路到南昌,南昌就是赣江的下游,然后通过南昌一直顺着赣江水路,一直到南安,就是赣江的尽头了,不能再走了。接着又要把船换成挑夫去挑,挑过广东背面的南岭山脉,经过浈江梅关,然后再到南雄。到了南雄再换上船,这里就是浈江,南雄到曲江之间一条很窄的江叫浈江,通过浈江运到曲江,到这里就是北江了,小船换成大船,大船再从北江一路直下广州十三行。

所以这个流程很复杂,经手人这么多道,流程这么复杂,你可想而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茶叶的质量都会受影响。但是,伍家采取了什么措施,现在没有记录,所以我也不能乱说。但是,肯定伍氏家族的怡和行有一整套很精明、很高明的措施,而且是“以品质为王”的措施,保证了茶叶的质量。所以,外国商人高度评价怡和行的茶叶,只要这个茶叶上贴上“怡和行”的标志,就被外国的公司鉴定为是最好的茶叶。一般来说,怡和行的茶叶卖出去的价钱也比较高,特别是美国商人,大多数是跟怡和行打交道的,买他们的茶叶。正因为怡和行能够保证质量,而且能够按时交付茶叶,所以怡和行的利润也就水涨船高了。

当时在广州口岸贸易最占压倒优势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我们看看怡和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交易,伍秉鉴的怡和行在东印度公司的交易里面一直占了很大的份额,伍秉鉴当了总商以后,他们在东印度公司里面的份额是占最高的。举1830年为例,这一年怡和行卖出的茶叶是50800箱,占的份额是整个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买的茶叶里面18.6%,价值1274000两。这还没有加上其他国家的商人,还没有加上英国个体户的商人,他们加在一块的话,怡和行每年卖茶叶的交易额达到了几百万两的数目。

美国人跟怡和行做生意做的最多,美国人帮衬怡和行帮衬得最多,伍秉鉴也慷慨的帮助美国人。比如在道光三年(1823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美国人欠了伍秉鉴72000多元。因为那个时候,广州口岸的白银分两种,中国的白银是元宝型的,但是,外国的白银是硬币,叫做银元。有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欠了伍秉鉴72000多元,因为他经营得不好,他还不起,清政府就不让他回国。后来伍秉鉴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他找来问清楚了情况以后,伍秉鉴就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只不过你不走运,这样吧,我现在就当你的面把欠条撕了,你回去吧。”这个事情影响很大,因为72000多元不是一个小数目。

波士顿商人欠了72000多元,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几年前是嘉庆皇帝的60大寿,这是国家大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争相去进贡,去送礼。嘉庆皇帝60大寿的贺礼,十三行商人都是要做的。当时天宝行的商人梁经国送得最多,送了2万多两白银,合成银元应该是3万多元左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这么大一件事情,天宝行行商送给皇帝60大寿的礼才3万多元,而波士顿商人欠伍秉鉴的是70000多元。

所以这个事情他做的很高明,如果你仅仅用伍秉鉴的仗义去理解这件事情,我觉得可能还不够。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在军事上,有时候是为了最后更大的胜利,有时候往往会主动放弃一些城池。正因为伍秉鉴这样做了,伍秉鉴做了这么大的生意,他这种慷慨之举肯定是有想法的。果然他这么一做以后,伍秉鉴的大名在外国商人广为流传,直到今天,最近一个美国的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他在这本书里面又提了这件事情,伍秉鉴怎么慷慨。提完以后这位历史学家克·杰·多林再一次提到这件事情,还有评论。他说伍秉鉴更是声名远播。他的正直、友善甚至传到了波士顿、纽约和许多对华贸易活动兴盛的港口,从而成为在美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怡和行的信誉为各国商人而称道,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常常把怡和行当成自己的银行。因为那个时候的贸易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交易会一样,我们今天的交易会是有限期的,每年两次,每次多长时间。那时候也是这样,有贸易季,只有半年是做生意。做完生意的半年以后,西方的商船返航回国了,还有少数西方人留在了广州。那么,这些留在广州的人,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你不能住在广州,你要走,到澳门去,等到下一个贸易季的时候再请你们过来。他到澳门去的时候,因为珠江边十三行商馆区,珠江边那一带都是外国商馆,他们要离开这里到澳门去,他们手头有很多钱,不像现在有银行,但那时候没有银行。怎么办?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最牛,他们就把钱存在怡和行。比如1818年嘉庆的二十二年,东印度公司在临离开广州去澳门之前就把57万元的现金存在伍秉鉴那里。

落寞哥(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