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与官博弈,落花流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伍秉鉴的画像全都是穿官服的,他是商人,但是,我们看到他的画像全部是穿官服,为什么商人这么喜欢穿官服?就十三行商人的社会地位有几点我想说明一下。
1.士农工商
2.官贵民贱
3.藐视产权
4.保商制度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面,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不管你赚了多少钱。中国又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国家,代表皇权来行政的是一个庞大的、强力的官僚体系,所以是官贵民贱,这是社会的常态。尤其十三行商人的顶头上司粤海关,那时候粤海关的关长叫粤海关监督,粤海关监督都是皇帝的嫡系部队派到广州来收税的,就好象今天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胡宗南、杜聿明、张灵甫是他的嫡系部队,那时候的粤海关监督就是粤海关的关长,都是皇帝的嫡系、心腹。
当年的英国人看到了十三行的商人有这么一句评论,英国约翰·巴罗说“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另外一个英国人岱摩很快通过十三行商人,他看清楚了中国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他这段话讲的很有意思。岱摩说“在海关监督面前——他们都是高级官员——行商们从来都行跪拜礼,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骄傲的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眼睛也从不会超过他的官服的第九粒扣子,疏忽了这项严格礼节,行商就会遭到最严厉的乱棒责打,如同处罚一个普普通通的轿夫。”第九粒扣子是什么位置?领口是第一个,第九粒扣子到了什么地方,那种视线,你从来不敢看他那么高,你想想行商那种表情。这是他的亲眼所见。
我们大家很熟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卖的炭,第一句话就说明,他砍柴烧炭,炭的产权是属于卖炭翁的,但是,当他把炭拿到街市上卖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两个人,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皇宫里的太监和爪牙来了之后,不由分说,把一车炭拉起就走。所以,拿着皇帝的文书就说“这是皇帝的命令”,拿走就拿走了,你一点奈何都没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三行商人也是卖炭翁,专制王朝从来都蔑视产权,政治权力就是就天然的抢劫权,合理的,这是天然的。十三行的商人也是,他们的财产被官府和朝廷可以随时去剥夺。
这段话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法国商人写给广东官府的一个报告里的一段话,“借办贡物名色,需一索十之恶习,宜加严禁也。查从前采办贡物,关宪每先列单,当面饬令行商购备,定价不过敷用而已。近十余年来,每遇需用一件,关吏与内司与地方官,向各行索取,奚啻十件,日无宁晷,以一件藉办贡物之需,或藉为某大人自贡之用,余则归其私囊,任意单派,无论行商之有无,日催坐迫,或索银两代买,或指已向某店买到,令还银两,不一而足。若不应与,则挟恨寻事,惨不胜言。”这就是伍秉鉴所处的时代,就这样,那你说他跟卖炭翁有什么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保商制度的问题,所谓的保商制度就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官员是很尊贵的。我们现在叫外国友人,那时候外国人被中国人看不起,叫蛮夷。嘉庆九年(1804年)两广总督倭什布:天朝国法森严,大臣、官员不准与番国交接。官员是不能跟外国人混在一起的,不能够见面的。那么,在广州口岸这么多外国人,这么多外国的事要跟官府打交道,怎么办?好办,有十三行商人。所以,当时有一种“保商制度”,所谓保商制度就是,十三行的商人在中间,外国人也好,官府也好,这两头有什么事情都是通过十三行的商人,这叫保商制度。外国人来了一定要找一个保商,这个保商就要对这个外国人所有的一切负责任,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任,包括你收税也好,包括刑事案件也好,包括你的吃穿住行,保商要把他所有的东西包起来,所有的风险你都要担起来,有什么事情官府找你。他就夹在中间,这边的西方人很强悍,那边的中国官府很蛮横,中间是很弱小的十三行商人,就是这么一种制度。
马克思说:“如果诸位看一看文件,便会发现,当约翰·包令请求会见叶总督时,总督是准备会见他的,不过指定商人伍浩官的座落在城外的房子作为会见地点……约翰·包令却觉得,除了总督官邸以外,到任何地方去有失尊严……”。
那时候已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了,不是一口通商的时候了,总督答应见了,不过不能在官方的地方见他,会见的地址要安排在伍浩官的家里。约翰·包令就不干,他说要见的话,就在总督官邸,除了总督官邸以外,到其他任何地方去都有失尊严”。因为约翰·包令是当时的英国特派全程大使,等于是英国钦差大臣,代表英国来办中国的事情到中国来。后来约翰·包令就接任了香港总督。马克思就讲到了这件事情。虽然那时候已经没有保商制度了,那时候已经一口通商结束了,但是,那种历史惯性还在,外国人跟官府之间有什么事情十三行在中间就要起中介作用。
前面讲了这么多的情况,这就是十三行商人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情况下,十三行商人该怎么办?他们有什么对策?首先就是要捐官,花大笔的钱去买官。虽然买来的官没有实权,是个虚名,虚名也是官,他也可以有顶戴,也有官服,所以我们看到伍秉鉴是穿官服的。
伍秉鉴捐的官是三品,那是最高的,当时十三行商人里面能够捐到的官是最高的,后来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可能他的儿子伍崇曜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朝廷认为他还算是有些功劳,就赏了个二品给他,伍秉鉴是三品。除了捐官以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去勾结官府,不但要勾结广东的官,还要勾结朝廷的官,要大把大把的撒银子,而且要从你一开始当行商的时候就要撒银子。你要当行商要申请,因为行商是个垄断的商人,你一定要经过官府的批准,最后要皇帝恩准了,有皇帝的上谕你才能当行商,当时是个很重大的事情。按说这个事情是公事公办,等于申请一个营业执照,但是,私下里他要给粤海关监督行贿一大笔银子,你想得到营业执照你要行贿多少银子呢?史料上一般的记载是2-6万两才能得到营业执照,这是私下的行贿。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很多自愿的、被迫的捐输,什么事情动不动就找你们行商捐钱。
有历史学家统计,1801-1843年,伍家怡和行仅送礼、捐输和报效的银钱1600万两,1834年,伍氏整个富可敌国的家产才1872万两,但是,他们的捐输达到了1600万两,这是有历史学家的统计。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光绪年间《广州府志》:计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输为省内冠,在全广东省里他的捐输是最多的。十三行商人长期以来在外国人和官府两头极力的周旋,往往还是力不从心。在1831年的时候,因为英国商馆是在珠江边,英国人想在珠江边搭建一个码头,由怡和行出面跟官府疏通这件事情,当时伍崇曜出面到广东官府去出面疏通这件事情。当时的广东巡抚听了以后非常不高兴,勃然大怒,发怒要把伍崇曜杀了,吓的伍受昌马上跪在地上跪了一个多小时,旁边还有粤海关的监督,粤海关的监督就帮着说情。由于他跪了那么长时间,粤海关监督又说情,最后才免于一死,当时把伍受昌吓得要死。两年以后伍受昌就病逝了,然后他的五弟伍崇曜才顶上来。所以有些专家学者说伍受昌英年早逝,恐怕跟那一场事故很有关系,就是英国想扩建码头的事情,可能很有关系。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7年,那时候伍秉鉴已经去世了,尽管那个时候,随着一口通商的消亡,一口通商结束了这个制度以后,保商的制度也就跟着消亡了。但是,因为那种惯性还在,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就攻打广州,这时候官府又叫怡和行出面在中英之间进行调情,实际上就是议降。
当时《伦敦新闻画报》在1857年2月21日里,《伦敦新闻画报》里有这样一句话,“另一张速写表现英国驻广州领事在卸任时跟伍浩官、卢茂官、潘启官等老一辈的行商们辞别的情景。”第一个名字是伍浩官,伍秉鉴已经去世了,这个伍浩官是伍崇曜。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张速写。
这些商行已经用西方的礼节来跟西方人打交道,行商们是握手,左边第一个行商领头的估计应该是伍崇曜,右边这个是英国驻广州的领事,叫做巴夏礼,你看到这个场面,好象大家比较平静,比较友好,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巴夏礼长期在十三行,这是一个中国通,在十三行,他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中国通。这个人是非常暴躁和骄横的一个人。所以,当时伍崇曜找他去调停的时候,他也照样是脾气非常大,然后狠狠地打了伍崇曜一个耳光,当时搞的伍崇曜非常狼狈。所以我刚才说,在与官博弈的时候,商人只能是落花流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