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广东歌谣,守护文化记忆

家乡区县: 东莞市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讲述宗教、爱情、战争、工作的,也有描述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的,包罗万象。民谣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与情调风格。
广东民谣作为中国民谣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的具有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广东民谣内容很广,包括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它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在一开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各地,在港澳及国外一些华侨聚居的地方很兴盛。随后广东民谣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一度陷入低谷,但也迎来了一定的繁荣期。
从开始的《雨打巴蕉》、《旱天雷》、《连环扣》,到吕文成的《步步高》、《岐山凤》和何柳堂的《赛龙夺锦》、《七星伴月》,再到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广东民谣在时代的变迁中展现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然而,现今的广东民谣却陷入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民谣开始远离大众化,成为小众热爱的音乐形式。作为独立音乐中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民谣在广东一直以一种相对尴尬的状态出现,而这种处境也是现在中国众多地方的民谣所面临的。现在随手抓来个年轻一辈的路人,问问他在听些什么音乐,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在听流行音乐、听交响乐。听广东本地民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是有,也仅仅是局限在那几首在幼年时经常听的童谣上,而且多是已经极少去听,只是还能唱上几句。难道本地民谣就只能这样在时代的喧嚣中逐渐消逝吗?难道民谣不是我们儿时共同的回忆,不是我们应该要守护的文化传承吗?我们不能任由作为传统文化的民谣在时代中消散,我们要坚守我们共同的回忆,传承我们的文化。
在我的身边,有一位来自潮州的朋友,每次说起潮州的歌谣,她都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对童谣。在她看来,童谣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享受,更多的是一种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她曾微笑着缓缓为我道来她的童谣情结:“以前爷爷总是在我放学后带着我去公园的草地上玩。他会给我买潮州的小吃,并且一边陪我玩,一边在一旁为我唱上一首潮州的童谣……”当时她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握握手,好朋友,你结婚,请我去喝酒……”她用的是潮州话,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但是我却能在其中真切地感受到她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追忆。她告诉我她觉得很遗憾,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去关注像民谣这一类传统的东西。“但是我相信有些东西总会传承下去的,就比如我的奶奶会唱我们潮州的歌谣,我的妈妈也会,而现在我也会……民谣只要代代相传,只要还有人恪守着它,它就会传承下去。”她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平静却异常地坚定。那时我突然间有些懂得为什么人们总是说潮汕地区风俗淳朴,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我想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承。
对我而言,作为一位地道的广州人,我的童年当然也少不了广州民谣的陪伴。小时候我跟着外公外婆住在乡下,那里远离了广州的繁荣市区,民风较为保守,保留着不少传统的民谣。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外婆在午后为我唱的民谣了,在外婆悦耳的歌声中,我和外公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现在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外婆唱得最多并且非常典型民谣,《落雨大》、《囤囤转》、《帝女花》和《卖荔枝》等等。但是,现在乡下慢慢变得物是人非了,那些传统的民谣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难道民谣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了吗?不!当然不是。现代人对自我文化仍然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下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力度都在逐渐提高,徘徊在现代文化边缘的一些传统文化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民谣就是其中的一种。不管是以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相融合的方式,还是以保持原始面貌的形式,传统民谣渐渐地从小众的视野又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了流行文化背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前两年在颇吸引世界目光的戛纳,一部以真实人物为蓝本的电影《醉乡民谣》备受关注,由此引发的关于乡村民谣歌手的价值和生活的话题,又重新进入到大家的视野和思考之中,让人感觉民谣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近年来,民谣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各类型的民谣音乐人摆脱了生活的困境,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新型民谣开始通过小剧场、音乐节、话剧等形式与歌迷见面。人们在保持民谣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些革新,使之有了更多生存、发展的空间。如自2003年开始,广州民谣圈中“两条人”阿茂和仁科就用海丰话唱民谣,尽情地把舞台变得随性,变得更贴近生活。在他们的歌里有熟悉的县城生活记忆,有故事,也有感慨。虽然很多人听不懂海丰话,但是人们还是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乡土气息,他们唱的民谣给予了在忙碌浮躁城市中生活、打拼的人们以心灵的宁静,透出了一种对朴实生活的向往。
虽然现在广东民谣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了好转,可是这还远远不够,在今后仍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继续努力,不断地将民谣传承下去。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民谣,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落寞哥(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