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城市

家乡区县: 重庆渝中区

当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成渝铁路在川渝大地上通过第一辆列车,重庆的铁路时代自此开启。62年来,铁轨在不断延伸。

1956年4月,自小南海站起,向南进入贵州贵阳的川黔铁路正式开工,1965年10月交付运营。

1968年4月开始,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的襄渝铁路开始修建,1979年12月全线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

2000年12月,西起重庆襄渝铁路团结村站,东至怀化的渝怀铁路开工,2007年4月18日客运全线通车。

2003年2月,起始于达成铁路的遂宁站,抵北碚站后与襄渝铁路相接的遂渝铁路开工,2006年5月1日宣布开通客运。2012年12月30日,遂渝铁路二线开通运行。

2008年12月,连接重庆市与湖北省利川市的渝利铁路开工,2013年6月30日全线贯通,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客运,成为川渝地区东出华中和东部沿海的最便捷的高标准铁路通道之一……

曾经的普通列车员,如今的重庆客运段机关党总支书记雷兵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他第一次跑重庆到上海的线路,来回一共“走”了5天。

“我们是分了10个分组,5天才能来回一次。”雷兵回忆,当时跑一趟下来,平均每个人需要倒3~4个班,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在从重庆到上海200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他走过了上千次。

“从前的铁路钢轨是有缝的,于是在火车上都是听着‘哐当——哐当——”的声音入睡,几十年都习惯了。”雷兵说,而随着2000年前后无缝钢轨的铺设,这样的声音也随之渐渐消逝了。

与之一同消逝的,还有不断更新换代的车皮。“最开始成渝线的第一批是绿色的,就是我们说的绿皮火车,后来演变成红色、蓝色,直到现在有了动车的白色。”

列车的乘车环境也在同时发生变化,从陶瓷洗脸盆到不锈钢洗脸盆,从硬板床铺到高级软卧,从每3节车厢一个茶炉的用水窘迫到每节车厢均有热水供应,从毛巾被、席子的简单寝具到舒适的棉被、毛毯……

如今,从重庆到上海的动车组列车已经开通,雷兵再踏上曾经走过无数次的线路,“一切都不同了。”最快的动车不到13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全线运行,普通列车也仅需要30小时左右。“这得益于2007年渝怀线的开通,从重庆坐火车到湖南怀化从17个小时缩短为7小时40分,出川要道也由此打通,重庆到上海、广州的时间直接减少了约10个小时。”

常年在成渝线上“跑”的铁路局职工许凯也同样记得,1995年,成渝列车第一次大幅提速,使原来两地间30小时的车程缩短为14个小时左右,成渝列车首次实现了朝发夕至。随后,2003年、2006年、2007年3次升级,绿皮车换成了空调列车、动车,先锋号、蓝箭号先后登场,成渝列车也因遂渝铁路的通车改道遂渝、达成铁路运行,运行时间缩短到了4小时左右。

“2009年,达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具备了200公里时速的运行能力,和谐号动车也随之登场了。”从那时起,重庆与成都之间实现了两小时通达。“重庆上班,回成都过周末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今,重庆通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渝新欧铁路)已开通运行,完善了我国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兰渝铁路、成渝高铁正处在建设之中,重庆的铁路,也将为带着人们的记忆走向更远的地方。

亿万少男的梦(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