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特色美食大全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荔枝】
    东莞一直以来都是珠三角主要的荔枝产区,荔枝被誉为东莞的农业名片。东莞荔枝的主要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三月红、黑叶、槐枝等传统优良品种,近几年又培育出红绣球、无核荔枝等新品种。其中的糯米糍荔枝,以其个大、皮薄、肉多、果甜、味浓的特点而享誉中外。

【大岭山荔枝柴烧鹅】
    荔枝柴烧鹅是大岭山镇的一道有名美食,选择荔枝柴做燃料是因为荔枝柴质地较硬,燃烧时烟不大,火力持久且温柔,这样烤出的烧鹅干爽,散发出浓香,而且油脂尽出,吃上一块,一点也不觉得油腻,皮酥香且脆,肉质紧实,鹅味浓厚,其香甜让人回味。

【烧鹅濑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粉,非厚街镇莫属。濑粉以优质大米制成,具有洁白、细长、坚韧、爽滑的特点。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用猪骨熬制的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美味诱人。

【厚街腊肠】
    厚街腊肠是一种将猪肉,按一定的肥瘦比例搭配、加上鸭肝、猪肝等配料,灌入肠衣中,悬挂风干而成的腊味,是广式腊肠的一种。在民间,素有“东莞腊肠,又粗又短”、“广东腊肠数东莞,东莞腊肠数厚街”之说。厚街腊肠色、形、味独特,形状呈椭圆形,紫酱色,比鸽蛋稍大,芳香可口,并且用料严格,制作讲究,质鲜、香醇、爽脆。

【道滘裹蒸粽】
    道滘裹蒸粽俗称道滘粽,是东莞市有名的美食,分为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咸粽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适宜凉吃,沾上糖浆或蜂蜜,清爽不腻,别具风味。道滘裹蒸粽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均是人手操作,细致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粽类生产难以比拟的。

【道滘肉丸】
    道滘肉丸精选新鲜上肉,切碎后以人手用钢条敲打成肉酱后再捏制成丸。道滘肉丸小巧玲珑,一口一颗,入口香脆,弹性特强,清香不腻,肉味长存,令人垂涎欲滴。用这种肉丸煮出来的粥,香味纯粹,口感丰富。当和着米粥咀嚼肉丸之时,肉丸爽口弹牙,粥底清润而不夺肉香,相互彰显其真味,更是美不胜收。

【塘厦碌鹅】
    塘厦碌鹅是东莞山区片镇街的一道特色菜,“碌”是东莞土话,其实是煮的意思,将鹅放到以广东米酒、冰糖、生抽等调制好的汤里面煮,煮熟后,味道就全部进到鹅肉里了。塘厦碌鹅的做法特别,不同于传统粤菜的做法,口味偏重,肉质嫩滑,浓香满口。

【茅根粥】
    茅根,又名茅草、白茅根。茅根粥是莞邑的特色粥品,制作方法是在米中加入切成颗粒状的茅根、玉竹、马蹄等材料用明火熬制成粥。茅根、玉竹本就十分清甜,所以无需加糖,粥味已清甜润喉。这些食材又有清热润肺的功效,所以民间流传“喉咙痛,声音哑,一碗搞掂嗮。感冒了吃白粥,上火了吃茅根粥。”

【蟛蜞粥】
    麻涌人习惯到田基、塘边、沟坑捕捉体大螯壮的野生蟛蜞食用。其食法多为泡制蟛蜞粥。加工时除去甲壳,小爪和腮脏 , 保留蟆肌肉、双螯 , 放于清水中浸泡,洗净后盛起晾干, 然后用器皿装起加入适量盐油、烧酒、姜汁,拌匀腌 2 分钟左右,再下放至已煲熟的粥里 , 并配落花生米、咸头菜丝 ( 或叶 ) 等,再煮 10 余分钟,待蟛蜞熟透则停。最后放些葱粒、生抽、胡椒粉、味精之类佐料 ,则可勺而食之,鲜香可口,风味独特。

【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出自东莞市高埗镇冼沙村,在东莞的美食中,冼沙鱼丸可谓是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把新鲜鲮鱼剃骨取肉后,人手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然后再攒成鱼丸,这样做出来的鱼丸胶质多、韧性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样一弹数尺高,吃起来相当有咬头。冼沙鱼丸鲜美可口,老少皆宜。

【寮步豆酱】
    寮步豆酱在东莞久负盛名,它的生产沿用着最传统、最天然的做酱工艺,靠天然的阳光去晒制豆酱,因此保持了传统酿造豆酱的风味和特点,寮步豆酱颜色金黄至红棕,味道鲜,咸甜适口,香气浓郁,用于烹调,焖、煮、炒样样皆宜。豆酱蒸花腩,豆酱沙姜焖排骨,豆酱焗鲤鱼等等都是极具莞邑特色的美食。

【石龙糖柚皮】
    糖柚皮是石龙镇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在民间一直名声显赫,它选用优质广西沙田柚,去掉果肉取柚皮,将柚皮晒干后腌制而成,百年老字号“李全和”所产糖柚皮最为有名。石龙糖柚皮色泽金黄、透明晶亮、甜而清香,粘韧而又爽滑,具有补中益气、开胃健脾的功效。

【万江腐竹】
    腐竹,其谐音就是“富足”,是东莞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之一,始创地就在万江。万江腐竹以优质黄豆磨成豆浆,豆浆表层冷却后,蛋白质就会凝结成一层薄膜,把薄膜用竹枝串起来,晾干后便成为腐竹了。腐竹极易吸味,和肉类、海鲜等一起烹煮,腐竹就会吸收肉、海鲜的浓香,像腐竹焖烧肉、腐竹蒸麻虾等都是鲜味无穷的佳肴。

【洪梅三滚骨】
    洪梅镇传统美食“三滚骨”是用拳头般大的猪肱骨整条地放入热水锅中,加入姜片、盐、油等,用猛火煮成,堪称原汁原味。品味三滚骨,绝对是名副其实地啃骨头,用手抓,咧嘴扯,不需讲究食态,,啃完骨头附着的瘦肉、肥肉、筋腱等,把吸管插进骨筒中,用力吮吸一下,口感如豆腐花的骨髓便随之进入口内,滑润鲜美,肉香浓郁。

【鸭脚包】
    鸭脚包是东莞水乡片镇街独具特色的一道秋冬季美食,鸭脚包采用特殊腌制的鸭脚,中间裹以鸭心、鸭肝等,再用鸭肠一圈圈地缠绕、绑实,仅以自然风干的方法让它慢慢渗出油质。鸭脚包蒸熟后香气四溢,口感咸香,咬起来还韧性十足,用来煲饭、下酒等更是妙不可言。

【槎滘鱼包】
    中堂槎滘鱼包是东莞最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鱼包100%纯手工制作,选用新鲜鲮鱼中贴近脊骨处,最幼滑,最鲜嫩的部分压成薄皮,在皮内包入猪肉、腊味、冬菇等,外形像云吞。将鱼包用上汤,配以青菜,煮熟即吃,香甜爽滑,别具风味,食后余味无穷。

【虎门蟹饼】
    虎门靠海,海鲜出名,虎门蟹饼就是其代表菜肴之一。该菜选用虎门盛产的青蟹,个大肉肥。在做法上,不同于任何一种蟹的做法。先将蟹切开洗净,用鲜猪肉、鲜蛋、姜葱调味料,拌匀剁烂,用碟盛好,放入锅煲内蒸,饭好蟹熟。蛋、蟹、肉三者兼有的香味浓郁扑鼻。

【虎门大宁蟹黄粥】
    每到秋天,产于东莞虎门、长安、沙田一带的虎门大宁膏蟹膏丰肉满。用其煲粥,即为虎门大宁蟹黄粥。将粥底煮开,放入蟹壳肉,再将蟹膏打散放入煲好的蟹粥里,搅动几分钟即可。食用时夺目的金黄和若隐若现的蟹香,让人垂涎。

【保安围扣肉】
    保安围扣肉的发源地保安围村位于高埗镇最北面,东江北支流河畔。保安围扣肉的主要材料是腩肉和芋头,虽然材料简单,但制作工序繁复。保安围扣肉甜而不腻,味道醇香,入口即化,是高埗镇一款传统的特色美食。

【麻涌香蕉】
    东莞香蕉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称,被誉为“岭南佳果”,麻涌香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麻涌地处珠江出海口,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适合香蕉生长,所产香蕉,蕉肉芳香,蕉果硕大。当地民谣曰:“麻涌香蕉大又多,蕾蕾象个大猪萝;待到秋来蕉子熟,香气飘过五条河。”

【白沙油鸭】
    油鸭即腊鸭,东莞市虎门白沙所产的油鸭最出名。相传在明清时期,虎门白沙设立盐埠,官兵多江浙人,善养鸭,退伍后在当地养鸭,其中有善腊鸭者,糅合江浙养鸭经验与南安制作技巧,创出别具一格的“白沙油鸭”。 白沙油鸭皮色洁白,瘦肉酱色,皮薄肉嫩,骨脆可嚼,尾油丰满,咸淡适中,味香可口,肥而不腻,被誉为“腊味之王”。

【东坑阴菜】

阴菜是东莞市东坑镇的特产,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是极补之物,素有“东坑人参”的美誉。东坑阴菜风味独特且具药膳功效,常食用阴菜,可以解燥热、清湿毒、益气和中。东坑阴菜风味独特,阴菜白果牛肉汤、阴菜老鸭陈皮玉竹汤、阴菜蒸排骨、阴菜瑶柱粥等,形成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美食。

【乌沙盆菜】
    盆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杂烩菜式。乌沙盆菜的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抗元将士乌沙李佳之母陈氏,其母为了儿子专心抗元而投海自尽,而祭祀天后只是掩蔽。至今,东莞长安乌沙陈屋村还保留较完整的吃盆菜风俗。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或新年点灯,盆菜集喜庆、味美、传统于一身,美味共冶一“盆”、象征一家人团结和谐。

【糖不甩】
    糖不甩又名“如意果”,是汤圆的孪生兄弟。“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挪搓成粉丸,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若加姜汁则特别祛寒正气。“糖不甩”口感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香味四溢、老少咸宜,是东莞人最喜欢的小食之一。

【糖环】
    糖环是东莞著名的小食,更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冬果”之一。传说是中原人南迁带来的小食,《东莞县 志》中有相关记载。在中原地区,糖环用面粉制作,到了东莞则改为糯米粉,放到油锅里炸熟,入口酥脆。糖环的形状是外面一个园环,里面像五角星,现在已经用木印加工,快捷又美观,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艾角、艾煎堆】
    艾角是翌春的标志性食品。农历早春三月,田埂边上,未经放水耙耘的稻田泥胚边,都会长出许多新绿的野草,其中有一种叫艾的野草。几百年来,艾草一直被东莞人采集作食品原料做成一系列粉果:艾角、艾团(艾糍)、艾糕、艾煎堆。

【冬团】
    东莞素有“冬大过年”之说,也就是冬至比春节还重要。东莞“做冬”习俗很隆重,俗有“耽冬耽矮细,耽年耽富贵”的说法。冬至临近,东莞的农家妇女会舂糯米、粳米粉,冬至那天用来做“冬团粉果”,直到今天东莞城区人仍保留吃冬团的习俗。

 

 

我的能力秀主页是:http://abc.wm23.com/yexiaoqing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64996112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736782893
我的公众微信号:y_XIAOQING3

 

xiaoqing(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