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为侯国。春秋时期,郇国为晋所灭,地属晋。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地属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
秦仍属河东郡。汉高祖时,封御史杜恬为长修侯,为侯国。东汉改为长修镇。
三国时属魏,置临汾县,隶平阳郡。西晋时,临汾县属平阳郡。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正平郡。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徒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年)再徒稷山县玉壁。
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等8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绛州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等5县。武德三年(620年)罢总管府称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贞观中,绛州属河东道,领治仍旧。五代袭唐制。
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辖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