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

家乡区县: 邯郸市大名县

河北省大名县,在宋朝时是和都城开封相仿的“陪都”,被称为“北京”。明朝时为“大名府”,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多彩的“美食文化”。

 

五百居香肠

发展历史

河北省大名县著名风味名吃。“五百居香肠”创业于一八二一年。当时,山东省济南府的王湘云来大名谋生,先给当官的当厨师,后见大名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饮食业发达,可做生意。于是他便在城内道前街关帝庙西边开设了店铺,制作香肠及熟肉制品。因大名距济南府约五百里路,故取店名“五百居”。由于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上等食品,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便成了名贵香肠的美称。解放前独家经营一百多年,一九五六年并入国营,为邯郸个“八大地方风味美食”之一。

特点

色泽纯正,条杆匀称,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而且经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也不腐不蛀。

主要工艺

“五百居香肠”在制作上非常讲究。选料严格精细,用六成瘦的蝉肉,去骨去皮,肠衣不腐烂。制作方法:将肉切成一、二厘米左右的肉丁,加入适量的姜沫和盐,再把加工好的石落子、砂仁、桂楠、高级陈年酱油等佐料搅拌均匀后,灌入肠衣内,经过适当时间的风吹凉晒即成。

前景

”五百居香肠”是创业人第四代孙王桃成夫妻个体经营。他们继承祖传技艺,讲求质量,坚守信誉,长期保持独特风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五百居香肠”成了当地干部群众迎宾待客的必备佳味美品,还人有把“五百居香肠”寄往香港。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五百居香肠”大可经营,而且会日益兴隆,畅销不滞。

小磨香油

发展历史

大名县小磨香油早在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出现,第一家是南关回民杨殿魁所开,他由作秦行生意改为磨香油。当时他从山东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与羊市街口相对)开设了一个小磨香油坊。此人善经营生意,除每天走街串户零售香油外,他还天天往板铺、包子铺赊销送油,给各铺立下账册子,定期算账。这样一来,小磨香油在大名逐步普及开来。尤其是回民,大多是用香油调味。售油量由少到多。每天可售出六斗芝麻的香油(每斗芝麻二十四斤)。

杨殿魁家靠经营小磨香油赚了钱,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辞业回家。走时,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磨油技师受了感动,至半路途中,技师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只有两句话,即“馏到的芝麻,搅到的油”,就是炒芝麻后要用木掀扬凉,芝麻越凉越香。搅油时要搅熟,越熟出油越多。杨殿魁回来后,掌握了技术,就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越干越发财。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左右)时,才有其它磨油户出现,但售油量均远不及杨殿魁家。

经营发展

小磨香油做工讲究“熘到的芝麻,搅到的油”意为炒芝麻要扬凉,芝麻越凉油越香;搅油时要搅熟透,越熟越出油,扬殿魁靠小磨香油发了财,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大名城内其它香油坊相继开业,1978年后,小磨香油经营范围更广,沈阳,长春,哈尔滨,秦皇岛,青岛,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德州,临清,济南,邢台,西安,郑州,重庆,成都,贵阳等地都设有大名府回族小磨香油坊。

郭八火烧

发展历史

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业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韩道村,曾到北京(原叫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即一八八七年回到大名,在县城开业,经营火烧。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字号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了。 以后,郭致忠的三个儿子郭瑞、郭廉、郭俊继承父业,继续经营火烧铺.郭瑞字兆祥、郭廉字华品、郭俊字美斋。一九四七年,兄弟三人各取自己字中一字,将店铺改为“祥华斋火烧铺”。虽经改名,但由于长期习惯的原因。“郭八火烧”的美称仍在群体中广泛传颂。

主要工艺

“郭八火烧”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称道.

“郭八火烧“作料齐全,制作精细。用科:以白面十斤计算,配半,香汕七两半,花椒、小社香、食盐适量。制作过程:先将白面用开水员三成,改用温水把面探匀和成面块,然后将田块汗薄加料卷含,并打制成园厚饼型,放在炉鳌上翻烤,边烤边炼油,经六分钟,火烤两面呈金黄色即好。“那八火烧”风味独特,层 多且薄,每张均有二十五层至三 十层,外表金黄瓜亮,呈现石榴行状(亚热带特产水果。石榴科石榴属小乔木。石榴原产于亚洲中部至近东。中国于汉代引种,云南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喜温喜光,在年有效积温5000℃、日照1100小时以上环境生长较好。叶对生,花橙红色。果实具草质外皮,球形而稍现6棱,子房6室,以薄膜分隔,其上排列多粒有棱角的长形种子,种子为淡红色或黄白色。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5330公顷,产量5万吨,生产于蒙自、会泽、巧家、禄丰和东川等县(市)。会泽绿皮和花红皮、蒙自甜鲁子等为主栽品种,曾获省优产品称号。果色艳丽,子粒晶莹,耐贮藏和运输。除鲜食外,还可制果汁和果酒。果皮可撮鞣料或供药用。云南石榴多以鲜果行销省内外,部分出口国外。开远的"六果液酒"和蒙自的石榴汁清凉饮料,均以石榴为原料加工制成。),吃起来发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诱人。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后,他们在食堂工作,制作火烧精益求精保持了“郭八火烧”的 传统风味。

经营发展

一九六五年李先念主席视 察大吕时品尝了“郭八火烧”;一九六六年春,周恩来总理来大名视察时,也品尝了“引入火烧”,并接见了郭瑞同志,赞扬他打火烧的技艺。周总理说:“老郭, 你打的火烧真不错!我吃了一个半,谢谢你。” 郭瑞之子郭殿臣自幼跟班学艺,他想解放,勇于创新,打破了技术不外传的家规。不仅让孩子跟班学艺,还向从石家庄、魏县等地慕名投师的学徒认真传艺,并且为县饮食服务公司培养了六、七名女操作手所以郭殿臣承包营业后生意兴隆,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八五年他每大可打二百斤面的火烧,全年经营颔在二万五千元以上。特别是排宴待客每每都少不了拿它作为主食。

 

HL(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