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燮衡号俊英 永强八甲(沙城街道八甲村)人。
出身于农家,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自幼聪慧,少时入学读书,勤学、强记、好问。深得私塾先生嘉许曰:小童可教,大必有成,人中杰也。在先生的指教下,学业精进。熟谙经史,能赋诗联对。二十岁时,考取保定陆军军宫学校。19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第四期。
从军后初任浙江督军孙传芳部见习排长,继升为连长。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他拥护孙中山民主建国理念,积极参加反对帝制,讨伐袁世凯复辟运动。他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深受上司器重,先被提升为营长,后破格晋升为三十二团中校团长,民国18年(1929年)荣任国民兵团上校团长。
仕途上心舒意满,使他不忘报答乡里。遂拜托其父杨寿康,捐资创办八甲小学堂,选校舍于杨氏宗祠内,聘杨氏族人中的社会名流为教书先生。开学初,就有20余名学童入学,教师报酬及教学费用均由他资助。成为八甲教育史上一时之盛事。
1930年,杨乡衡调任江苏松江县水上警察处上校处长。其年恰逢杨父八十寿辰。总统蒋中正因同学之谊,书赠“期頣永年”四字作寿匾题词。遂请假回乡替父作寿,把军务交给副手暂理。不料副手趁他不在,竟倒卖武器弹药潜逃。事发后他顶罪降职。调任驻浙江临海县国民革命军独立团中校副团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司调杨乡衡任徐州战地集团军属辖骑兵团中校副团长。本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他,不懂骑术。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艰辛刻苦习练,学会了驾驭战马的本领,聘驰在鲁南苏北的战场上。此时豪情满怀地赋诗道:遍地烽烟民遭殃,壮士救国上战场。纵马挥刀斩日寇,神州处处是家乡。
为了抗日救国事业,杨乡衡特招长子杨本营,侄子杨武,参军保家卫国。在枪林弹雨的征尘中,杨家兄弟,英勇善战,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1944年10月7日上午,杨本营、杨武奉命赴徐州执行军事任务。途中遭遇日寇轰炸机轰炸。因任务紧急,不得延误,二人舍生忘死,纵马杨尘,被日机发现目标,追踪扫射,杨本营壮烈捐躯,时年30岁。杨武见兄中弹身亡,悲愤之余,含泪奔赴徐州,完成军务。何其壮哉。国恨家仇,激励着杨乡衡杀敌雪耻的决心。由于他的战功,战地统帅部颁令嘉奖,提升他任战地集团军骑兵团上校团长职务。
1945年9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杨乡衡乘机离开战区,就任乐清县民团团长。1948年民团解散,杨乡衡弃官还乡。在家颐养天年。于1951年2月去世,享年64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