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乃至繁荣起来。麻涌是东莞水乡片区中心镇,其饮食文化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是水乡人民数百年来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晶。
麻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麻涌河涌交错,鱼塘遍布,盛产水稻、甘蔗、香蕉、禾虫、鱼虾等农产品,为人们提供不少天然食用的素材。
麻涌人喜欢热闹,注重节庆饮食文化,每到喜庆日子时,多在凉棚、祠堂摆筵席,例以“九大簋”菜式款客。“九大簋”即九款汤菜,虽有常例,更可丰俭由人,随季节变通。一般是白切鸡、烧猪或烧鹅、扣肉、炒鱿鱼等,秋冬初春季节麻涌人的饭桌上出现最多的便是鱼包。
一个鱼包的诞生,与一条鲮鱼密切相关,鱼包绝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来源于这鲜活而甜美的鲮鱼。天气冷的时候,正是鲮鱼一年中最为肥美且肉质最佳的季节,也正是鱼包的上市季节。
首先将新鲜的鲮鱼去鳞、去脊骨后起肉。肉是完整的两块,不能沾水,只能用干净的干布把血水吸干,继而风干。鱼包我们首先要挑选什么材料呢?要挑选鲮鱼肉首先做皮。皮与馅要分开做,鲮鱼起肉,骨和皮就不要了。“起青”是制作鱼包皮的一个重要步骤。鲮鱼最贴近脊骨的那层肉被称之为“鱼青”,这一精华部分是用来制鱼包皮的。这是比较考师傅功底的一个工序,师傅要麻利地刮出薄薄的一层鱼青。去掉骨刺起出来以后,接下来就要把鱼肉做成皮。打皮最重要是要“起筋”。如果不够筋度,压的时候(皮)会烂掉。打得时候用点柔力,这样(鱼包)皮才够滑,够爽。最后加点盐增加弹性。净的鲮鱼肉经过师傅不停地摔打以后就要开始擀鱼包皮。将鱼青铺在专门的案板上,反复地擀,在这个过程中,生粉是允许添加的,不过其主要作用是为了让鱼肉不粘手,分量极少。鱼包皮压的时候补要用力,点生粉。用力太大容易散。鱼包馅首先用鲮鱼肉,打成胶状,加上蛋白,少量肥肉,再加上腊味、腊肠、冬菇、自制的陈皮粒、葱花、胡椒粉等。把起出来的鱼肉加上鸭蛋白、腊肉腊味、腊肠、冬菇、陈皮、葱花、胡椒粉等配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拍打搅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鱼包个头饱满,十分可爱。麻涌鱼包,食法多种多样,一般是配上汤与适量的蔬菜在汤底里慢慢“浸熟”。如今,在市场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出售手工鱼包的店铺。在麻涌市场的东侧一摊位,几个动作娴熟的工人每天都会在这里边做鱼包、边卖鱼包,前来购买的群众络绎不绝,产品有时还会供不应求。鱼包用一层层透明分区小盒盛着的,馅料丰富、风味多样,即做即卖、新鲜而饱满,睇上去足以令人垂涎三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