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关于英歌溯源,在清乾隆年间旱塘人陈成技(号技拨)以所学南少林武术为基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在英歌舞中分三个流派,分别是快板,中板,慢板。
南山英歌是快板英歌的代表,也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早在1953年,南山英歌便代表广东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当时杰出的老艺人陈瑞鹏,担任头槌,其后他还培养了大批英歌队员,作为英歌艺术的重要传承人陈瑞鹏已在数年前去世。1992年,南山英歌队应邀参加天津市“南开杯”广场艺术邀请赛,获得文化部等单位颁发的优秀证书,在1991年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了最高奖金奖。陈来发说,那些老艺人们基本都已谢世,现的艺人中像陈书瑜等技术比较高超,其他人则各有所长。要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很容易,在手把手的指导下,几天就可以学会,但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
泥沟英歌是中板英歌的佼佼者,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其技艺精湛,频繁受邀前往港澳地区、广州、深圳、潮汕各城镇,为当地的节庆增添热闹气氛,非常受欢迎。
北山英歌有200多年左右的历史,是普宁慢板英歌的代表。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英歌棒比其他流派长。北山秧歌也是普宁英歌中的佼佼者,乃普宁英歌一大流派。
在表演方面,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对于地方文化,国家也非常重视。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913192049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82226067.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