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懒虫”造豪华民居

家乡区县: 东莞市

横沥镇张坑村有一间古民居,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清末台湾总督府总管张松的旧居,目前被列为我镇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房屋选料上乘,造工精细,在当时称得上是豪华建筑,到现在建筑原貌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近日,记者在张坑村干部张柏池、张松后人张日新、张旭志兄弟俩的带领下,寻幽访古。 气势恢弘雕刻精美

古民居位于张坑村村委楼旁的铁路边上,这一带原是张坑村的旧围,青砖老房、泥砖土屋密集在一块,幽深的古风从狭窄的村巷扑面而来,历史似乎在这一刻从身边一闪而过。

古民居已经和周围的老房子连成一体,只有走到它的面前,高墙矗立,那股威严才显出与众不同的恢弘气势。这间古民居,前后共两进,正面宽12.2米、进深长18.85米。红石所砌的门框上刻着一对麒麟,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门框上方是一幅凤栖牡丹图,房檐上的木刻虽经过上百年岁月的打磨依然十分清晰,竹报平安、喜鹊登梅等雕刻依然栩栩如生。

青砖是磨出来的

“当时规定工人一天只能磨3个青砖,要的就是慢工细活。你看,这些砖的尺寸都是一样的,摸一下,跟现在的瓷砖一样光滑。他们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打磨出来的”,张旭志说道。记者在砖上摸了一下,确实非常细腻光滑,而且每块砖横竖垂直,排列非常整齐,可见做工精细。记者还留意了一些旁边的那些房子,虽然同是青砖结构,可是相比之下,粗糙多了,并且爬满了青苔。

大门用暗锁

大厅的正门有明显的岁月侵蚀的痕迹,布满沟壑,令记者吃惊的是锁门的工具竟然是过去的暗锁。张旭志告诉记者,“这扇门是我父亲后来重新换上的。原来的大门可气派了,但可惜在混战时期被破坏了,里面的东西全被洗劫一空。”

随着张旭志手中那把铜钥匙的转动,记者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一股呛人的尘烟味扑面而来,冲击视觉的完全是一番想象之外的图景,只见屋内处处是堆积在一起的破旧老风柜,木材,柴草等。昔日荣华的内脏已经被掏空了,只有赫然在目的神龛,还昭示着主人当日的显赫。它共有三格,高居半墙之上并横跨整个大厅,祖宗灵位等已荡然无存,只有中间一格扇门上把守的武官威严地俯视着我们这些“入侵者”。记者试图寻找旧日主人的蛛丝马迹,可是除了左边两个同样堆满杂物的小房子,并无其他发现。 房梁是柚木

据介绍,清朝末年,房主张松为了谋生远赴台湾,经人介绍到台湾总督府做事,后得到赏识一路升为台湾总督府总管,在当时权利相当的大,也聚集了不少的钱财。张柏池告诉记者, “张松离任后,在台湾购买了一船柚木运回东莞建房,其中大部分运到石龙,一部分运回张坑,现在这间古民居的木材都是柚木。”据悉,柚木是珍贵树种,被誉为“万木之王”,在缅甸、印尼被称为“国宝”。它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这种油质使之保持不变型,且带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能驱虫,鼠,蚁,防蛆。

张旭志还告诉记者,这间房子除了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两根大柱子、被抽去数根房梁外,没有其他损伤,一直没维修过,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

兄弟官司败尽家财

据张日新老人讲述,张松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连魁(谐音)和引魁(谐音)。当年由于张松偏爱次子,在石龙置了大量的产业,有“7栋楼房7个铺位”,并将大部分的财产配给了次子。张松去世后,连魁和引魁两兄弟因为家产分配不均匀打上了官司,终至倾家荡产。加上当时战乱,长房连魁一家便远走他乡,到马来西亚等地做生意。“他们离开的时候,连魁的大儿子柱锡(后改名为张英烈)才7岁,以他的年龄来推算,他们离开应该有90多年的时间了”,张旭志说。这么多年了,除了张旭志一家解放后曾住过一段时间外,这座房子一直闲置着。

昔日主人是懒人

关于古民居的主人张松,张坑村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时常坐的“懒人凳”。张柏池说,张松年轻时被人称做“大炮懒虫”,经常坐在村内祠堂门口的松根凳上,等待雇佣,以求一日三餐。他退休还乡后仍然喜欢坐在那凳子上看风景,后人将他常坐的这张凳子称为“懒人凳”,现仍保存完好。
在张氏宗祠门口,记者看到了这张“懒人凳”。说是凳子,其实就是一根4米多长的松树削成的,现在连凳腿都没了,不知道的人只会认为是一普通的木材,更不会想到它曾经衍生过的故事。现在,斯人已逝,它的身上落满了尘土,孤寂地躺在祠堂的门口消受它的岁月。(

 

黄C琪(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