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云蒙山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行唐县

    云蒙山(鳌鱼山)位于行唐县城西北四十五公里处,北临胭脂河畔,南为郜河源头,海拔811.4米,方圆27平方公里,是行唐县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云蒙山奇峰耸立,形状怪异,似一头庞然大龟,当地人称鳌鱼山。又因东西两峰峭壁耸峙,形似铁锁,紧封晋冀古道隘口,故又称双锁山。此山西侧山势较缓,东侧悬崖绝壁,北侧百丈深渊。山上清泉数处,流水潺潺,岩石突兀,古柏参天。据说这满山古柏,生不下山,死不断根,刀砍斧劈来年仍能萌生。树干奇巧多姿,枝叶茂密苍翠,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少如《云蒙仙子》《聚宝盆》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云蒙山的爱恋和钟情。

     山上现有山寨遗址,相传宋朝巾帼英雄刘金定在此落草为王。西南千仞崖壁,上凿有石洞数个,为寨主防身内室。如入洞中,只能一人攀援而行,异常险要。刘金定与宋将高君宝大战、结尾夫妻的故事广为流传。戏剧传统剧目《双锁山》就是根据此故事编成的。

     英雄岩,怪石嶙峋,冲天而立。它记载着抗日战争时期抗大学员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悲壮故事。抗大分校女学员李锦(19岁,河南邓县人)和其他几个文工团员被日军逼到此处,学员们以巨石为掩护和鬼子展开激战,子弹打尽,鲜血染红了这块擎天巨石。

    七十年代,山上修建微波站时出土了大批文物:铜斧、彩釉瓷碗、刀、矛、刻有“金花印记”的银簪等。据考证为宋元时期之物。

    现在盘山公路,迂回百转,通向顶峰。这里冬季,苍柏葱郁,冰帘如挂;秋天,漫山红遍,果满枝头;春日,山花烂漫,禽飞鸟吟。夏时,小溪淙淙,草木丰美,清凉宜人,乃天然避暑胜地。

    山下景点处处,既有百年黄莲、千年老槐,又有千年古刹、万年涌泉。尤以山前阿牟院为云蒙山一大奇景,蜚声于外。

    云蒙山西南脚下,有一山泉,泉水淙淙,流水潺潺,汇清池,成河溪,浇灌着田园,滋润着万物……此泉水水质天然,煮之无垢,饮之甘甜,纯净爽口。常饮此泉水的村民,体魄健壮,肌肤光泽,益寿延年。据调查:寺上村现有人口110人,1947年至1997年50年间仅死亡50人,人均寿命84岁,无一例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且全村历史上没有一个聋哑痴呆者。因此,当地老百姓称此泉为“灵泉”“圣水”。泉水涝不增流,旱不减量,涌自峰峦叠翠云梦山下的千年古刹阿牟院旁,实为行唐一大胜景,被人誉为“枣乡第一泉”。多少年来,这古老神秘的“灵泉”与奇丽的山水风光互为交融,构成一处令人神往的自然人文景观。科学考察人员的勘察研究、骚人墨客的丹青诗文、香客游人的拜佛观光,为“灵泉”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云蒙山地址为太古界,阜平群,以变质片麻岩为主,主要有云母岩、石英岩、长石岩、角闪岩等矿物组成,形成年代系20-30亿年前。“山泉的形成系一处来自太古界变质岩地下深部循环的天然露头水,由于煌斑岩侵入,裂隙水遇到岩脉受阻上升成泉》”(《勘察报告储字307号》)。泉为何名?不见志载,当地老百姓叫法不一,称之“龙泉”“宝泉”,多叫“玉女泉”“王母泉”。其名源于民间传说:古代一农家蒲氏之女,天生丽质,遭贼人奸污,昼夜长哭,跳崖自尽。恰逢王母路过此地,感其女节烈,抱尸怜泣,泪化此泉,并将女子带回,收为亲侍玉女。

    梦山,山川秀丽,溪水清幽,景色宜人。自魏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建观论道,炼丹修身。“云蒙山前水帘洞,王禅老祖洞中仙,真武玄武彩庄出,沟北村里炼仙丹。”因此地处于中原与北地的太行山隘口,战乱频繁,道观多遭焚毁(已无文字实物考证)。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始建于此地的阿牟院寺。

    阿牟院寺,何以称之为峨眉岩寺?说法有两种:一曰,阿牟院寺周围,悬崖峭壁,岩石兀立,形似峨眉山岩石,故称峨眉岩寺;一曰,阿牟院寺为此地方语音。

    道观胜地为何改建寺院?这与元统治有着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这里灵泉秀水有关。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后,对汉族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分而治之。元统治者把汉人定为第三、四等,地位低下。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元统治者虽加以利用,但却排在了佛教之后,喇嘛僧人被高看一等,道人自然就受歧视了。据说,五台山一位和尚率领僧众数人,南游普陀归来,露宿此观,见此处山胜五台,水秀普陀,境如雷音,大彻大悟,忽生念头,赶走观中道人,兴建了阿牟院寺,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观音三佛。后此僧圆寂于此。

    阿牟院寺,座北朝南。南入北门,寺院分为前殿,正殿,正殿两侧的禅堂,龙王堂,石佛殿和前殿的钟鼓楼,伽蓝二庙,构成寺院主题建筑。房屋四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石碑数通。它与西南方向的塔,西北方向的奶奶庙,猴神庙,火神庙,杏花庵等遥遥相望,形成方圆数里的寺庙建筑群。

    寺院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数那汪清泉。工匠们别出心裁利用一泉两眼的地理特点,将三大殿置于两眼之间,泉涌处,精雕细刻,凿以石孔、石槽、石池,引水九曲十转,绕殿环流。登上殿台,举目,峰峦叠翠,云雾缠绕。低首,金镶玉砌,清流潺潺。令人彷佛置身于梵宫仙境,超凡脱俗。

    寺院历时三年而建成。此后,这深山古刹,晨钟幕鼓,拜佛许愿者罗伊不绝,香火空前。历明、清两代600余年,几经战乱,时毁时建,时兴时衰。

    明初,燕王扫北,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未发现惠帝踪影。后有人说惠帝逃出宫外,藏匿于佛寺中。于是燕王下令对各地寺庙进行搜查,可以寺僧,毁其庙,惩其僧。无数寺庙,毁于其令历经80余年的阿牟寺庙也未逃出厄运。但不久寺院又逐渐兴建起来。清康熙年间,阿牟寺院又恢复了始建时的规模,寺僧日众。传说,康熙帝游历五台山路过此地,暂歇寺院。时值酷暑,寺院住持请他们一行用寺内泉水解渴。康熙帝抱碗畅饮,顿感暑消热散,神清气爽。问:此水为何甜凉异常?住持说:此乃院内龙泉琼液,只有富贵之人才饮之不凡。和尚本是对路过游人一句奉承话,意在说明寺里的水好,不料恰巧点到皇帝头上。康熙帝龙颜大悦,亲观其泉,连声称奇,即赋诗一句:“龙饮龙泉泉饮龙”,但却想不出下句,就对住持说:“你如能对出下句,我出白银万两,修你寺院。”住持绞尽脑汁也无法对出。有人轻声告诉住持:“这是当今天子!”住持就更对不出下句了,谁还敢和真龙天子相比呢?自然阿牟寺院始终也就得不到皇帝的万两恩赐。因皇帝说了出银修寺,但诗句对不出又得不到银两,所以寺院只有保持原样。此后,皇帝驾临阿牟寺院的消息传开,地方官吏、善男信女闻风而至,修建了大量寺庙,形成了较大的阿牟寺院建筑群。可惜到民国初年寺院建筑已经当然无存。如今我们看到得仅是残垣断壁,寺院遗址,唯存的那汪“灵泉”“圣水”还在流淌不息。揭开“灵泉”之秘,开发“灵泉”已经成为多少人的梦想。1922年河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对此泉进行实地考察,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此泉水“感官要求、限量指标、污染的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8531-87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可命名为:“偏硅酸低钠饮用矿泉水。”该泉水绵甜可口,清淡味纯,可以直接装瓶饮用或作饮料基冶开发饮用。

    “灵泉“之灵,得天独厚,已成为众多客商追逐开发的目标。作为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加大投资力度,招商引资,努力创造环境,让我们的“灵泉”流进都市,淌出国界,益于世人。

别忘记微笑(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