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历史名人之一--朱治平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朱治平(1916—1989),原名福全,蚌湖镇建南村朱屋人。父亲朱容镜是加拿大华侨。

朱幼年在本乡读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30年考取广州一所中学,初中毕业后回乡执教一年,1935年再进广州读高中、大学。在这段时间朱参加了“蚌湖留省学会”,联结蚌湖在广州的中学生互助,参议乡政,扶助兴办公益事业。又接近思想进步的教师、学生,追求进步。1937年参加“蚌湖留省学会”的“抗日救亡工作小组”,在乡间掀起抗日救国宣传热潮。1938年6月,与学会的部分会员在蚌湖大沙地组织举办大型宣传抗日晚会,参加的群众有一万多人。朱在会上发表演说,揭露日寇在沦陷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号召乡人紧密团结,丢掉幻想、同仇敌忾、一致抗日。又组织了《放下你的鞭子》、《汉奸的下场》等活报剧的演出,接着举行抗日献金活动,气氛热烈、群情激昂。朱和一批热血青年深入各村书写抗日标语,掀起蚌湖人民的抗日救国高潮。 随着日寇南侵,广州沦陷,朱逃难至香港继续大学学业。在大学期间,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红红歌咏团(后更名为虹虹歌咏团),并先后任该团的副团长,团长。该团以歌咏等形式,在香港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并曾为新四军、八路军作筹款演出。1941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朱在香岛中学任教,后任总务和训育主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很快就占领了香港。依照地下党有关组织爱国青年回内地参加抗战的指示,1942年1月朱率大学同学及虹虹团员数人离开香港,疏散到汕头、揭阳等地待命。但由于广东的党组织遭破坏并停止了活动而未能取得联系,后在多方帮助下朱转到桂林。后来从香港撤至桂林的虹虹团员日渐增多,朱和一些骨干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他们还把《新华日报》等一些进步报刊寄给外地的青年朋友,并建立了联系网。此举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恐慌,1944年3月朱等十一位进步青年先后被捕入狱,直到桂林失陷前才被释放出来。

出狱后,朱与两难友撤到柳州,会同其他进步朋友徒步至贵阳。在贵阳,同行的陈残云接到党的指示,要返回广西与李济深取得联系,于是十多人又徒步通过滇黔边境,进入桂西南,越过日寇封锁线到达粤桂边大坡山地区。在大坡山与李济深一道开展抗日斗争,朱任李警卫总队政工队副队长,后任队长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朱返回香港,与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出任香岛中学校董。后与黄海平一起主办蚌湖华侨集资开办的裕侨出入口庄公司,朱任经理。经过几年的经营,朱获得了丰富的经济理财知识经验。1949年8月,为适应解放后新中国金融工作发展的需要,朱接受了党交给的新任务,参加筹建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的工作,并任襄理兼营业部主任。1950年又被派往澳门,筹建南通银行(即现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为首任经理。1957年又调回香港任交通银行副经理。次年调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历任人民银行国外局副处长、中国银行营业部副经理、人民银行工业局副处长、金融研究所主任、金融历史研究室主任等职,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革”期间,朱蒙冤被开除党籍,长期接受审查,在“五七干校”长达六年之久。直到1975年回到总行才落实政策,得到平反,恢复党龄、工龄。1982年离休,享受副司级待遇。1989年6月因患胃癌,与世长辞,终年73岁。其家属依照遗嘱,将骨灰送回广州白云山植树,完成他为人类作最后一次贡献的心愿.

Nicole_ljx(2014-10-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