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高之役
在我国近代史上,广州市郊曾发生过两次抗击外国侵略战争,一是三元里群众自发起来的抗英斗争,一是抗战初期在江高镇阻击日军北进的战争,史称江高之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广东省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禺北开明士绅伍观淇被任命为第二区统率委员,负责训练指挥禹禺、花县、从化、增城的民众抗日自卫团。
伍观淇受命后首先在夏芳新桃园、高增骆氏大宗祠开办干训班,训练小队长和中队长以上骨干。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我守军未能组织有力的反击即着手撤退,10月21日广州失陷。在广州陷敌时,伍率领群众冒着爆炸危险前往禺北村和花县平山圩的军械库枪救出一大批当地驻军来不及运走的武器弹药和通讯器材,接着又抢救出几百吨军粮运到花县赤坭和三水鹿和,为以后发展队伍与抗击日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素有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的禺北民众,在此国难当头,积极响应伍观淇的号召,数日间集结六七千人,编组成各乡村抗日自卫团队,以江村铁路桥为重点,在流溪河北岸东西长30公里的地方布防。10月27日上午,日军抢了渡船强行渡河,被我击退,中午又从江村大铁桥向我进攻,被我打死打伤几人后退回南岸,江高之役正式打响。
江村大铁桥是粤汉铁路的重要桥梁,扼南北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伍观淇在此构筑防御工事,派重兵把守。桥头东边有一座炮楼,他经常在炮楼指挥作战。开战以来,敌人每天都派敢死队向我方进攻,但每次都被我江村自卫大队打退。当时铁桥上的枕木不是被敌机炸毁就是被我自卫队烧烂,仅剩两条铁轨和烧焦了的枕木头,敌人进攻时,只能在铁轨上爬行,一旦中弹便连人带枪跌落河中。故此,自与日军开火以来,每到傍晚打完仗,便有人在桥底河中打捞枪支,每捞到一支枪交回指挥所,伍观淇便赏5个大洋,不少人得过奖赏。
由10月27日至11月6日一连11天,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轮番向我人和、高增、蚌湖、江村、高塘一带发动进攻,战斗十分剧烈,而附近各乡的乡民,还有妇女儿童都冒着战火给自卫队员送茶送饭,抢救伤员,其中有不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
敌我双方隔河对峙,日军始终未能越过流溪河一步。他们恼羞成怒,便改变战术,采取钳形攻势,分东西两路夹攻,东路以骑兵、装甲兵为主,配合步兵,沿广从公路北上,在从化太平场渡过流溪河,再向西犯;西路以汽艇、橡皮艇运载海军陆战队沿白坭河北上,经神山洲咀再沿横潭水直上新街,两路人马在新街会合。妄图截断我抗日自卫团退路,把我抗日武装消灭在禺北石龙圩一带。
为了保存抗日力量,避免过大损失,伍观淇带领各自卫团队数千人和逃难群众数万人由禺北撤至花县赤坭,再转到三水鹿和驻扎。这支抗日自卫团奉令改编为第四战区第二游击司令部,后改为第七战区第四游击挺进司令部,均由伍观淇任司令,坚持抗日游击战直至胜利。
据战后统计,江高之役俘获日军军曹久佑田等3人,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击伤敌机1架,击沉敌人汽艇、橡皮艇20多艘,缴获敌人枪炮弹药等军用物资一批。我自卫队员阵亡61人,负伤38人。江高一战,大大增长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志气,同时打乱了敌人的侵略计划,遏止了日寇北犯的凶焰,为广东省军政机关和部队后撤粤北,重新进行抗战部署赢得可贵的时间,其功甚伟。史学家认为,在短短几天内,动员几千个农民集合起来,奔赴流溪河沿岸抗击日军,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对敌作战,这完全是当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抗击外侮精神的再次体现。
199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白云区人民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在江高公园兴建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一座,亭高11米,东西长86米,南北宽15.7米,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亭名,请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撰写纪念亭记,全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启衅侵华,翌年登陆大亚湾,蹂躏广州,谋掠粤汉铁路,吞噬华南。我粤素有爱国传统,举抗英之戈矛,血痕犹在,睹日寇之猖撅,怒发冲冠。禺北民众,敌忾同仇,伍观淇振臂一呼,数千人挺身而起。遂组成抗日自卫团,布防于流溪河北。守土守乡,匹夫有责。江村桥头,枕戈待旦。迨一九三八年十月廿七,首次接敌,即挫其威,弹雨拦江,屡落其胆。经奋战十二昼夜,歼敌伤敌计二百余,复伤敌机一架,敌艇廿多艘,而我自卫团骆邦江均枯等殉国者六十一人,负伤者亦三十八人。此役江高丁壮,浴血沙场,前仆后继,扑杀强梁。遏日寇北犯之锋,斩群魔贪婪之爪。扬南粤民众之威,仲神州正义之气。义薄云天,可歌可泣。今值抗日胜利五十周年,白云区人民乃于战场故址,构筑崇亭,以怀国瑶,而纪功烈。悲风白日,常伴登临。汩汩流溪,如闻惕励。炎黄子孙,会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反抗侵略传统,特泐此记,用志不忘。
这是白云区历史战绩,希望大家了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