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头的客家先民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客家,在客家语和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既是自称又是他称。原有“客户”之意,后来为“客”,是与土著居民的对称,以后相沿成自称,作自我介绍时也说“ 系(我是)客家人”。 客家,据《辞源》、《辞海》对“客家”的词目释文和资深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就客家先民开始南迁(不是成批迁徙)应在汉末晋初,历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末、南宋中、十二世纪中叶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大体空间均在当代客家人聚居区域,即赣、闽、粤三角地带,而后再播迁别处。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中一个重要民系,21世纪初人口在5000万以上,加上后来播迁到海外的3000万华侨,客家人的总数已达8000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6%。

1987年东莞市有常住客家人24万多,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其主要分布在一些山区镇。2005年樟木头总人口为14490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23587人,分布在全镇各个村庄。就各村庄原籍常住居民而言,樟木头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

据民国七年(1918年)《吴氏重修族谱》载:樟木头吴氏念五郎已于南宋德祐年间(约1275年)居住洋凹,为已知的樟木头最早有记载的客家先民。

明朝以前,樟木头已有官仓、柏地、洋凹、大细锅先后立村。明末清初,由于大量客家人南迁,樟木头的村庄已发展到40多个,各村居住着姚、麦、谢、陈、林、翟、古、彭、郑、黎、余、邱、张、侯等十多个姓氏。其中麦氏住樟木头围,姚氏住白果洞,余、邱、刘、张等姓住珊珠棚,谢氏住新圩厦,陈氏住柏地,林氏住沙井,翟氏住赤山,侯氏住赤布,古氏住古坑,彭氏住簕竹排,郑氏住南湖,黎氏住泥坑。至2005年除个别姓氏后裔仍住原村外,都已迁到别处择居。此外,明末清初,樟木头的大细锅、上九栋、下九栋、阴坑、急水坑、观音肚、牛牯石、石壁头、排沙围、宝山窝等村的客家人,也都由于原居地山高林密,生活环境恶化等原因他迁,如下九栋的邱氏已迁徙到马来西亚,1972年还有亲属专程从马来西亚回簕竹排村寻根;牛牯石的曾氏已移居清溪;石壁头、排沙围的移居柏地;系马围的则移居田心村。其余村原居民迁往何处不详,至21世纪初这些村庄只剩下遗址残墙。

黄C琪(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