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始建城于明朝嘉靖年间,普宁的首置名称在上个世纪有较大的争议。作为普宁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普宁县志略》记载初置即名普宁,表述相同的还有万历《广东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杂纪》,认为取“普遍宁谧”之意名普宁。而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安普县,《大清一统志》以及后来的《潮州志》则沿袭了初取“普遍安宁”之意名普安的说法。1986年在普宁首治贵屿一座三山国王庙外墙发现的“去思”碑否认了前两种说法,证明初置即“赐名普宁,是潮之剖为普也”,并沿用至今。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普宁始建城于明朝嘉靖年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先秦时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普宁一带有实际的控制,直至秦汉时期方纳为中原王朝疆土。汉时隶属南海郡,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南朝梁 普通四年,西元523年,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南朝陈,划入东扬州,划入福建。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翌年,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隋朝开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潮州划入福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天的福 州,今天的泉 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揭阳一带,迁来普宁揭阳一带的莆田人思念故乡,普宁可能取“莆田安宁宁谧”之意,莆谐音普,命名普宁。
明清时期
普宁县是传统的潮州八邑之一,明、清时期隶属广东省潮州府。明代属岭东道潮州府。清代属惠潮嘉道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朝廷决定从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分出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新置普宁县,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嘉靖四十四年(1565)第一任知县赵钺到任,县署寄设在潮阳县贵屿的民舍。万历十年(1582),洋乌、戎水两都划属潮阳县,普宁县仅存黄坑都,分上、中、下社,面积456平方公里。万历十四年(1586)县治迁于厚屿(洪阳)。
清雍正十年(1732)六月,朝廷批准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连同原黄坑都357个村,普宁辖地约1052.2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广东省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11年10月,革命军于武昌发动首义,同盟会方次石(普宁早期赴日留学生)于普宁起兵响应。1911年11月,同盟会员刘任臣率先领军入普宁城。1923年5月25日,普宁再次为陈炯明军所控制。1925年3月12日,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东征军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在普宁城西的里湖打败陈炯明部林虎劲旅。1925年11月2日,东征军由里湖经安仁抵普宁城,周恩来在县商民大会演讲,筹措军饷。同年,师长何应钦任方芝庭为普宁县长。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在流沙镇成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