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曾经盛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三原的桥(龙桥),泾阳的塔(崇文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高陵牌楼曾以其气势雄浑,雕工精细而享誉关中,也曾以其代表的特殊文化而湮没在那无知的年代。今天,让我们再次掀开史册,寻找那曾令家乡高陵获得无数美誉的牌楼文化。
高陵的古牌楼久负盛名,全县境内约十六座,大多建于明代,其结构以青石雕刻为主,其中木质雕刻两座,有印象及记载的十八座。据县文史馆走访调查高陵县城分布牌楼共有11处。2000年版《高陵县志》记载高陵县境内的牌楼主要有以下三处:草市街石牌楼,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青石料砌筑,工艺精巧,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北街石牌楼,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刑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吕师颜建。高大崇峻,风格浑厚;观音阁巷石牌楼,位于西街南侧观音阁巷,明王邦翰立。
另据县文史馆走访调查高陵县城分布牌楼共有11处。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立于现城关医院门口的石刻三门四柱牌坊和立于现政府街广场前形制为三门四柱五楼式,面东向西,跨街约6-7米的青石质结构石牌坊,根据遗留下的部分石刻构件来看,皆是工艺精堪,刀工细腻,内容以琴棋书画、山水花鸟虫鱼为主线。县北街中医院南,立一座石质牌楼(原杨家门口),座北向南,三门四柱五楼,中间宽,为车道,两边为行人道,跨街宽约7-8米,史载建于明万历(1573-1619),为邢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吕师颜建。史籍称道:“高大崇峻、风格浑厚”。 而原古城隍庙前置一木雕牌楼,一门三柱式则是高陵县城仅有的木雕牌楼。
高陵牌楼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其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更加使其独具魅力。县城隍庙门前的牌楼,创建于明代中期,属民间神灵崇拜之地,能起到强烈的装饰衬托和气氛渲染效果;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是旧社会中要求妇女所遵从的封建道德准则,一但妇女遵从了这些封建礼教,就会被皇上敕建而加以旌表和袌扬,而立贞节牌坊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体现了我国妇女尊老爱幼、侍奉公婆、孝老养亲的传统美德;牌坊既能分隔空间,又隔而不断,既不影响行人和车马的通行,同时又高大醒目,且对环境起到一定的装饰、点缀、美化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帝王到百姓,历来重视“身后之事”,常常使牌坊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及装饰效果用在陵墓宗祠前。
高陵的牌楼大部分外观雄伟俊秀,雕刻细腻,刀法娴熟,以镂空技艺而见长,浮雕演绎栩栩如生。不但代表了牌楼的精湛技艺,更凝结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可惜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徒留一声叹息。如今,高陵县重新重视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文盛地”的景观亦将重现世人眼前。
我是杨阳,我为家乡高陵代言,感谢你的支持!
我的个人网页:http://wm23.cn/yang1466685298;
我的梧桐子:http://wutongzi.com/uc/69824484.html
网络营销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4851.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