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展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抓住国家创新城市试点工作的重大机遇,贯彻落实《石家庄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我县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加快转变我县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带动县域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扎实开展我县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新现状
井陉县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部,地处冀晋交界处,是一个山区县。素有“历史古县、资源富县、能源大县,文化强县”之称,被誉为“中国钙镁之乡”、“千年古县”、“中国拉花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省级园林城市”。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已成为一个经济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人民生活富裕、发展前景可观的山区城市,具有优良的创新基础与条件。
1、综合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县GDP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1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实现财政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6.7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22.5%。新增民营企业154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达到54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4家,其中年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3家,3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有2个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亿元,同比增长47.7%。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大额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进展。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97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7元,同比增长10%。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827个,失业人员再就业833人,全面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2.36%这一较低水平。确定了“一路一园一街一楼一广场”的城区布局结构。
2、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全县共实施项目252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82项,亿元以上项目15项,列入省市重点12项,其中,省重点项目3项。乾昊集团年产50万吨碳酸钙、北方物流交易中心、丰江达50万吨钙系列产品等225个项目开工建设。国债项目有22项下达投资计划,总投资5800万元,争取到中央、省、市资金3100万元,其中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职教中心设备购置等项目已全部竣工。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09年以“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强园区”为主题的工业发展攻坚战拉开序幕,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力推进环保机立窑建设,全部关停了小水泥生产线和287座石灰土立窑。乾昊集团50万吨、盖尔克斯2万吨纳米钙等一批先导型项目加紧建设。MC尼龙管、孙庄大水泥项目完工投产,开创了我县建材市场发展新局面。精心谋划实施“一区两园十沟一带”发展规划,为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聚集发展、加快项目建设搭建起顺畅便捷的平台。
3、政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和机制基本形成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2009年企业科技活动人员、R&D(研究与开发)人员、R&D经费分别占全县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的70%、70%和68%。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家(河北华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占全省的0.7%。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中国无机盐协会钙镁行业分会秘书处落户井陉,县政府还与清华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区域科技协作机制,以解决技术瓶颈为重点,进行技术对接,正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机制。井陉县国家“科技进步县”的创建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在构建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大科技”的格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环境不断完善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起步。到2009年底拥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石家庄市钙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职业装设计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2009年达到843万元,比2008年增长13%。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进各类高级人才20名。
5、创新能力增强与创新效果显著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09年建立县级科研机构25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00多人,高层次人才13人;全社会科技投入达1亿元。
创新效果显著。2009年引进推广新技术12项,开发新产品15项;鉴定科研项目12项、山区开发项目7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7项达到国内内领先,7项达到国内先进。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项,1项获省山区创业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市科教兴山创业奖。申请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授权专利7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