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概述一

家乡区县: 东莞市

麻涌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处珠江口北部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东临倒运海,与本市中堂镇相邻,与望牛墩镇隔江相望;南与洪梅镇、沙田镇隔江相接;西南连接狮子洋,与番禺市海心沙、莲花山相望;西北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一桥相连,与南岗、增城市新塘镇隔江交界。全镇面积91平方公里。2008年辖13个村,2个居委会,21505户,其中农业户17373户,非农业户4132户;总人口71260人,其中农业人口61555人,非农业人口9705人。外来暂住人口42877人。

麻涌美丽富饶,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乡民大都聚族而居,开辟街道、巷闾,开设商铺食肆;建有氏族祠堂厅所,立有神灵庙宇,祀奉坊土社稷(俗称露天的“社公”),百姓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历代功名辈出,可谓名乡(村)望族。麻涌有句老话“先有湛吴曾钟,后有萧袁莫”,阐述了麻涌姓氏的由来和发展。北宋末年,异族(金)侵凌,中原兵燹,哀鸿遍地,百姓流离,避劫南移,以图再续。及至南宋高宗年间(1140年前后),金兵先后大举南犯。百姓南下逃亡,始则多落籍南雄珠玑巷,及至宋孝宗淳熙年间(1180年前后)迁徙至广州府、肇庆府或两广诸地。萧氏、莫氏、袁氏,携壶备浆,不殚艰辛,来到南海之滨,珠江东岸三角洲地带的麻涌地区开拓沙滩,围土造地,修坣筑基,屯田辟村,从事农牧渔业,休养生息。

麻涌立村之始,名“古梅乡(包括军城村属地)”。乃因先人爱梅,则于村前河畔植梅,并以梅花为“乡花”而得名,采其象征“凌霜傲雪,古劲芬芳”之义。亦有传说麻涌所在地名原为“梅沙”,槎滘至漳澎的沙洲谓“苏沙”,故有“梅沙横阔苏沙长”之说。其二亦因麻涌先祖多由中原、江西梅岭南雄珠玑巷一带迁徙而来。为使后人怀念祖先根源,此地溪流众多,并无山岭,故择梅为记。凡此条溪水内,所有龙舟之上,亦皆以标志“梅溪”为记。宋景定四年(1263)易名“麻涌乡”。“麻涌”得名的由来,民间和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在本地方言中(属于粤方言的一种土语),“涌”指河道,因本地河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而得名;二、历史上本地人有种麻习惯,以先人多从事麻业得名;三、“麻”是古代越人语言,是故越人地名的遗留。比较起来,三种说法中以第二种更有道理。麻涌立村于宋绍兴十年(1140),属广州府宝安县,明清时代属东莞(东官)县中堂司,民国23年(1934)属东莞县第四区(抗战后期,麻涌“七约乡”归增城县管辖)广宁乡、华南乡、新和乡、漳澎乡、维新乡。民国35年(1948)缩编,将广宁、华南二乡合并为广华乡,新和乡改为新麻乡,漳澎、维新二乡合并为漳维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属第六区广华、新麻、漳维3个乡。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八区(区政府设在道滘)。1953年为十四区(又称麻涌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撤社建区,1986年11月撤区建镇。

黄C琪(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