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麻涌人民勤劳勇敢、有着不畏艰险的光荣革命传统。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麻涌人民不惜流血,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为麻涌近代、现代的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麻涌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悲愤,踊跃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报名参加志愿军者近百人。志愿部队到达台湾后,虽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但战争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志愿兵全部惨遭杀害。民族气节不可侮,麻涌人民一直奋起抗争,西宁坊人莫耀明(1895—1929),毕业于烟台海军军官学校,一直在北洋海军舰队服役,并任副舰长之职。民国18年(1929)7月,在中俄边境海战中,坚守岗位,最后与敌舰同归于尽,壮烈殉国。麻涌漳澎村人丁纪徐生于清末一仕宦之家,17岁中学毕业即赴法学医,继留德专攻航空专业。曾任南京空军第六队副队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奉命率机支援十九路军抗日,配合南京空军对日机展开空战。1937年8月,丁纪徐被任命为空军驱逐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丁纪徐历任广东空军技术顾问、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参事室研究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委员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大举侵华,国土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到了最后关头,抗日呼声响遍全国。身居外地的进步青年学生,接踵回乡,汇成一股抗日洪流。1937年暑期,就读于广州市美术学院国画系的麻涌古梅小学校友莫逢湾,回乡组织“御侮救亡读书会”,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在麻涌播下革命火种。读书会友很快从五六人发展到12人,在莫逢湾的倡议和带领下,秘密成立“麻涌乡抗日救亡青年团”。组织宣传队,深入到附近乡村和东洲、西洲、新塘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掀起麻涌和周边地方抗日民主活动的高潮。革命活动中心就从古梅小学一室转往七约公所孔庙内。自此,七约公所孔庙便成了麻涌革命的策源地,公开成立东莞县麻涌乡抗日救亡工作团,不久,工作团发展到100多人。1937年冬,麻涌抗日救亡工作团曾派萧泗材、萧国栋、萧任统、萧大均、袁善樵5人,到东莞抗敌后援会参加军训,军训结束后,立即回乡组成一支约30人的“麻涌抗日青年义勇队”,每天早上进行军训,邀请军人黄冠杰当教练员,晚上开办抗日民众夜校,广收工农子弟上识字班。随即组成“抗敌后援妇女会”,由莫藻红担任会长,并开办妇女夜校。不久,组成“麻涌抗日儿童团”,分别由莫家玉、莫培健担任正、副团长。
1938年春节前夕,工作团曾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募捐支前运动”,募捐物资运往广州长堤“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办事处”(当时办事处主任是叶剑英),来往市民见状亦为之感动。1938年秋,日军南侵。麻涌抗日救亡工作团组织“麻涌抗日联防自卫队”,防御和抵抗入侵之敌。1943年夏,莫逢湾所在部队于钟村区洗墩乡驻地开会,由于内奸告密,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同年,任珠江纵队五桂山游击队副大队长的萧泗材,在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为国殉职,时年仅29岁。自莫逢湾、萧泗材牺牲以后,麻涌的革命仁人志士,通过地下党人的引荐,纷纷参加东江纵队。麻涌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终于在1949年11月9日,迎来麻涌的解放,使麻涌人民获得新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麻涌的英雄儿女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英灵永存,功垂千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