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概述四

家乡区县: 东莞市

麻涌文风颇盛,历来注重教育,人才辈出,素有“礼仪之乡”美称。明末办有兰陵书院(设于九坊魁楼滘)。清末兴办起一所洋务学堂“务时堂”(康有为题匾),大步、大盛等乡村也设有社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麻涌创办第一所乡立古梅高等小学校和附属一所私立国民义务小学校。与此同时新基乡也开办私立敦本高等小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麻涌乡继续办起私立东壁高等小学校,漳澎及人口较多的乡村大多办起了小学。民国22年(1933),归属番禺十五屯乡的东村,办起“东村乡立小学校”。民国35年(1946),创办“东莞县广华乡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校址在麻涌南洲村)。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各乡村仍有私人开馆兴办的私塾学堂,私属学堂与乡办公立学校(时称“大学堂”)并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统筹办学,麻涌各乡(村)先后设立以村名命名的小学。1957年8月,成立麻涌初级中学。1969年,麻涌初级中学升格为麻涌完全中学。至2008年,麻涌镇有各类学校21所(普通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小学15所),基本建立起幼儿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生入学率100%。各级、各类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用之才。莫逢湾等人,是麻涌古梅小学的校友;原东莞市委书记、曾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近维,曾就读于麻涌中学;何剑华(大步村人)在麻涌中学初中部就读期间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和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三等奖,是1995年东莞中考状元并考入华东师范第二附属中学就读。林勇钊(漳澎村人)在麻涌中学初中部就读期间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在2001年高考中,以总分808分考入清华大学。到2008年,麻涌镇先后有数千名学子考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 1998年,麻涌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全镇有公办中学3所,在校学生5817人;公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7132人;中学专任教师289人;小学专任教师370人;民办学校2所,在校中小学学生1619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163人。在国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麻涌镇的绿化、美化、净化和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建有甲级一等医院一所,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健全;2006年,麻涌镇获得“广东省卫生镇”称号。2008年10月1日,全镇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也同时全面启动。2008年,全镇有各种医疗机构36个,其中镇医院1所,病床120张,医疗卫生工作人员4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8人。农(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截至2008年,全镇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13582人,征缴各类险种基金13708.08万元,支付各种待遇8478.26万元。建立起治安群防群治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群众安居乐业。

麻涌群众十分喜爱粤剧,是有名的粤剧曲艺之乡,粤剧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批著名的粤剧演员,各村均建有曲艺社。河边的凉棚、村边的榕树下,常是弹琴说唱的天然场所。1999年麻涌镇被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新基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麻涌被誉为广东省“游泳之乡”。自立村以来,麻涌人民充分利用水乡“处处是天然游泳场”的优势,及早教会小孩游泳、潜水,以尽快适应水乡的生活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游泳是国家重点训练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体育运动的课程。学校组织男女子游泳队进行训练,社区每年举办游泳比赛,并建有规范的游泳池多个,进行正规训练,使游泳运动进一步发展。麻涌的游泳健儿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多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全军、亚洲以至世界比赛第一、第二名的健儿有林建新、吴志前、胡景海、吴影月(女)、曾美桃(女)、陈伟康、刘宝莹(女)、陈燕军(女)、彭创力等均是漳澎村人,有些项目甚至破世界纪录。麻涌曾为国家、省、市输送不少运动健儿。

黄C琪(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