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文化艺术

家乡区县: 东莞市

第一节 粤剧曲艺 一、曲艺之乡 古往今来,麻涌人对粤剧曲艺情有独钟。人们不仅爱看爱听,还会弹唱编演,久经积淀。粤剧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全国有名的“粤剧曲艺之乡”。麻涌有浓厚粤剧曲艺氛围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人文环境。生活在麻涌的祖辈,生活极度艰辛,除大部分乡民留在乡间耕种外,有相当部分人士到广州、香港、澳门、东莞、市桥一带谋生;一些人为求生计,远涉南洋各地,与外界人士广泛接触,对吸收外地先进文化,推动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二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古老而朴素的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船,陆路难以连接。其时,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每当农闲和潮涨时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树阴下或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派人往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傅来教习基本功,各村的曲艺队伍逐步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在河边的茅寮里、蕉林月夜中,时常传出二胡横箫声,悠扬入耳。在这种“粤韵悠扬村村乐,丝竹锣鼓处处声”的粤剧文化熏陶中,麻涌各村大都成立了粤剧曲艺社,涌现大批的优秀粤剧曲艺人才。 漳澎村粤剧曲艺社 民国10年(1921),漳澎“双英倩影”女戏班成立。双英倩影女戏班因班主吴星房的两个女儿吴国英(花旦)、吴尚英(文武生)而得名。戏班人员基本是亲戚朋友, 约3 0人。民国15年(1926),到日本神户、横滨演出4个多月。民国18年(1929)开始,往广西、越南各地演出3 年。主演剧目有《白蛇传》、《仕林祭塔》、《苦凤莺怜》等。至民国22年(1933)因吴国英结婚才散班。“双英”女戏班全由麻涌人组成,是麻涌成立最早的戏班,且坚持演出长达12年,在民国时期是全省少有的,其影响甚广。因那时社会封建意识浓厚,女演员终日忙于演练,社会交往甚少,造成班中一些人独身而终,或婚后“不落家”的现象。如吴尚英,59岁(1963年)去世时,仍是独身者。二花旦叶肖娴,1908年出生,她终身不嫁,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漳澎村的五保户。 民国17年(1928),由漳澎大天二陈淦组织的小英雄戏班(属童子班)成立。在漳澎招收70名13—15岁的少年学习演戏,其中东村花旦仲(原名陈凤创)等7人参与其中。聘请花影红、兰花米、陈天纵、靓贤亨、杨州兴等名师辅导。经过三年训练,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十三岁封王》一戏享誉省、港、澳。后戏班因陈淦被杀而解散,共维持一年四个月。丁公醒、曾师马(曾淦泉)、林京洪(正印花旦)、刘秀球(帮花)、李成、杜容等一批著名艺人都出身于“小英雄”戏班,新中国成立后,漳澎办起平乐粤剧团,到周边地方巡回演出,并培育大批后起之秀。 1993年,漳澎文娱社、漳澎曲艺中心社成立,多次参加曲艺大赛,屡获殊荣:1995年,参加麻涌曲艺大赛荣获第一名;同年,参加东莞第一届曲(剧)邀请赛获第一名;1996年,参加麻涌卡拉OK大赛获第二名;1997年,获广东省曲协杯大赛东莞区第一名;1998年,获广东省曲协杯大赛第十名;1998年,获东莞曲艺大赛第二名;1999年,获东莞第二届曲(剧)邀请赛银奖、唱腔设计银奖、创作铜奖。造就黄日辉、赵任傍、曾镇安等一批有潜质的曲艺人才。1999年, 参加中国曲艺之乡评选活动并获奖。2000年,参加广东省老年人音乐大赛,表演广东音乐联奏并获金奖。新基村粤剧曲艺社 民国3 0 年漳澎曲艺社(1941),省港名编剧家,电影名星陈天纵,携其子女陈笑风、陈小茶等人,从广州搬到新基村居住。这一期间,由于受陈的熏陶与指导,村粤剧曲艺爱好者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先组成“共鸣音乐社”,以舞凤凰(民间曲艺之一)形式,每到一地便开盘唱粤曲及表演折子戏,极受群众欢迎。之后,组建“百家鸣”业余粤剧团,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编、自导、自演现代粤剧《铁桥恨》。改革开放后,新基村组织成立“新基曲艺中心”,社会上各热心人士解囊赞助,村拨款添置乐器。1993年2月,新基曲艺中心加入“广州市戏剧、曲艺家俱乐部”,成为该组织首批会员,新基曲艺中心多次代表麻涌镇参加东莞市举办的各届粤曲比赛,皆获殊荣。 大步粤剧曲艺社 民国36年(1947),大步曲艺社成立,名曰“兴农堂”。利用娱乐形式来掩护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串联,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共产党员。几个月后,为国民党乡政府察觉,被强行解散。1948年转址并改名为“兴隆”音乐社,通过集资,在村内一间私伙祠堂屋顶上搭建凉棚,方便吸收贫民尤其是青年人参与曲艺演唱弹奏,爱好音乐者及进步人士更加踊跃参加,音乐社迅速发展到几十人。新中国成立后, 兴隆音乐社改名为文娱组。1953年,文娱组的成员有80余人,聘请两个师傅教习基本功。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演练,成功演出古装粤剧《柳毅传书》、《狸猫换太子》。农业合作化期间,各村文娱社非常活跃。大步文娱组自编、自导、自演的宣传剧《大步村史》成功上演。由麻涌文化馆推荐以宣传“人民公社好”为题材的粤剧《晚稻》,代表麻涌公社到东莞县参加汇演,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改革开放后,村委会每年都拨款两三万元给曲艺社添置乐器、买戏服等。在镇举办的春节粤曲表演唱比赛中,曾获得特等奖一次、冠军二次、一等奖一次。这些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的,其中《麻涌颂》获东莞市致富思源粤曲比赛银奖。东太村粤剧曲艺社 粤剧著名文武生靓少华,原名陈伯均,麻涌东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是广州八和会馆粤剧红船的名角。早年往南洋一带演戏,名噪一时。回粤后,在“大罗天”粤剧团与名花旦陈非侬拍挡演出名剧《风流天子》、《唐明皇游月殿》等等。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东太爱好粤剧的群众增多,他们在农闲时多集中于凉棚或祠堂内,以自娱自乐形式排练粤剧(曲)。 自此之后,村有著名男花旦“花旦仲”、陈炳垣等6人,在漳澎的“小英雄”剧团学艺、演出。民国2 7 年(1938),已成名的靓少华(东村人,原名陈伯均)自组“梨园大步曲艺社在演出乐”、“大中华”等戏班,并邀请著名小武靓仙合作,以每台戏(5晚)酬金8000元的高薪聘请薛觉先为正印丑生,培养“花旦王”钟卓芳、文武小生白驹龙等粤剧名伶;同时,家乡的粤曲爱好者受到他们的熏陶和教练。后来靓少华之孙陈孝先(原名陈树坚)、叶碧云等也成为粤剧名伶、国家级粤剧演员。 民国34年(1945)初,东村由陈景行师傅和从“小英雄”班学艺回乡的几位粤剧爱好者,自筹资金组成娱乐社。1956年,谭振富(台山人,香港粤剧学校毕业)来东村落户务农,为东村组成40余人的文娱组作出贡献。1993年,重新组织成立东太曲艺中心。本村的退休老师傅陈景行回乡执教,国家级演员陈孝先(原名陈树坚)、叶碧云夫妇精心辅导,曲艺中心成员的水平提高很快。在1994年镇文化站组织的全镇第一届粤曲比赛中,获得创作奖,演唱奖等四个奖项。至2002年,每年都参加春节文艺汇演,并分别获奖。麻涌公社“红旗”文工团 1956年,麻涌公社组建“红旗”文工团,团长由曾淦泉(曾师马)担任。演出的内容围绕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直接为政治和农业生产运动服务。通过自编、自导、自演适合时宜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粤曲短剧、表演唱等,以轻骑形式到各村或田头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舞干劲、发斗志,配合全国开展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教育,在“抓革命、促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1959年,自编自演的独幕剧有《夜归》、《文盲恨》等,粤曲独唱有《祥伯斩竹》等,粤曲对唱有《争取今年大丰收》等。1960年,自编自演的粤曲独唱有《歌唱丰收》、《肥高产量高》、《丰收日里细思量》等,唱龙舟有《人人爱惜辛勤果》等。 1966年6月下旬,“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剧目统统被认定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文化而被封杀。之后,以演革命样板戏、大唱革命歌曲、大跳“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字舞为主。“红旗”文工团被改组为麻涌文艺宣传队,文工团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吸收各村、单位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排练舞蹈、三句半、小品、方言、白榄、龙舟、跳花鼓、腰鼓舞等时代节目,送戏下乡,定期举行全社性的文艺汇演。文工团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服务为宗旨。麻涌文艺宣传队较有代表性的自编、自演节目,还有1970年的“大刀舞”、歌舞《永远忠于毛主席》、小剧《蕉林热浪》、粤曲《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1976年的粤曲合唱《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广州方言表演《文艺园里花更鲜》,1977年的粤曲锣鼓词《欢呼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广州方言歌《周总理指挥我们高唱“东方红”》等节目,在参加全县和惠阳地区的文艺汇演中均获奖项。

黄C琪(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