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容、美发 美容、美发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行业。以往成年男女的发式、衣着,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男孩多采用刮光头,只在脑门上留一块头发,人们戏称为“椰皮头”、“帮口(锄头)装”。女孩多采用剪齐发尾,戏称为“剪辫唛”、“砂煲盖”;随后,左右留两撮头发,扎成两束短辫,戏称为“牛角辫”。清朝年间,成年男性也被迫要留长发扎辫,干农活时,头上扎辫箍。民初,男性的汉人纷纷剪辫剃发,大多喜欢采用陆军装、小红毛、大红毛、游泳装、平头装和大、小西装等发型。女性也逐渐兴起留短发或孖辫仔、上海装、学生装;老年妇女喜欢留长大松辫和梳髻。 当时的理发师(店)则根据村中人口的多少而设,有时为了养家,也需要流动式的过街(村)理发,服务对象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小孩和成年男性。而年龄稍大的妇女,习惯在家由懂得操作的人互相帮助修剪头发,多采用麻线把颈部、额门和脸部的幼毛剪、拔掉。男女幼童大多由家庭主妇到理发店赁一把剃刀回家,替小孩们逐一剃刮。由于家长操作生硬,剃刀又钝,往往刮得小孩呱呱直叫,甚至刮破头皮,叫苦不断。大人往往连哄带骗,许以买糖果之甜话。所以有“小孩子剃头——就快”、“小孩子剃头——就差一点”的俗语。 1982年间,镇内逐渐兴起名目各异的发廊。服务项目从过去的剪(剃)转向剪、洗、吹、烫、染一条龙服务,后来发展到按摩、捶背等项服务。原各村的三两间理发店,逐渐被新兴的美发屋、美发美容厅所替代,外省市的人员到来开店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居多。1990年后,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类名目、规格、大小的美发店不断增加,其设备和环境空间越来越讲究,以适应同类各项服务的市场竞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其发型趋向潮流化。年轻男子染发也不足为奇,而女性不仅重视美发、护肤美容,还喜欢瘦身丰胸等,不啬花钱办靓。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镇各类大小发廊、美发美容店近200余家。其中环境较好、地方宽敞且服务范围较广的有立新、嘉美、佳美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