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编辑井陉关,要隘名。即井陉口,又称土门关,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古为太行八陉之一,是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
“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
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即井陉县全境。它包括西故关、娘子关和东土门关。所谓“古称险要,固畿南一大关键”的说法和史载“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险,便是就此而言。而狭义的井陉关,一般则是指故关(又叫固关,汉唐时代及以前便曾设为关隘,屯兵宿戌。明正统二年修复,改名故关)后代又称固关,称呼不一,因时而变。因固关是西北入冀之锁钥,故有“依籍特重”的说法。
同时,狭义的井陉关,又多指土门关而言(现在的土门关在获鹿县境),《唐书·地理志》称:“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所谓土门重地,东扼滹水燕赵,“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几与潼关蒲坂等”的说法,便是指此而言。而故关和土门关,又统称为井陉口,即井陉关,不过是关分为二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 《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称:“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北井陉山上。”明显是错了。土门关不是在井陉县北,而是在县东,且是在今鹿泉市境内。
井陉关在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是历来兵家必争的要地,而且也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道。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地位便益加突出,久享“燕晋通衢”的盛誉。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今天,其地位也只能不断提高。特别是石太铁路电气化的建成,更显示了它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只不过其含义稍有不同而已。井陉关四面环山,关前太平河终年流淌,关内丘缓道宽,直达华北平原,关上险峰叠翠,环境优美。原有四座关楼,分别坐落在因关而生的东、西土门村村口处,现存阁楼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皆用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有砖砌楼阁。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题写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嵌于东土门西阁的西券门上。西土门东阁券门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四字,西阁券门上嵌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四字。阁楼下有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近300米。那些被岁月和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作为历史的见证,仍无声地向游人述说着关门所经历的悲壮。
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在井陉关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战,士兵因无退路,舍命与赵军拼杀,最终击败赵军大获全胜,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名垂千古的战例。现在井陉关附近尚有“韩信山”,山上有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战抛石处等多处遗迹可寻,有关传说故事多达50余则。站在关口,虽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滚滚烽烟,仍能体察古代战场的残酷和悲壮。关口阁楼附近的古戏楼遗迹、历代重修关门的碑记、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照壁墙、韩信庙和关帝庙等遗迹,常使游人抚今思昔、流连忘返。
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