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江城村的赵氏宗祠内,珍藏着一只年代久远的藤鼓。
据记载,赵氏宗祠始建于1866年,这里雕梁画栋、庭院错落,由于年代久远,宗祠经历过多次修辑,最近的一次是在2001年。而珍藏于宗祠内的藤鼓则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
藤鼓鼓身呈深褐色,长1米多,直径1米。鼓身用原根粗藤,即村里人说的过海藤,掏空内胆再披上鼓皮镶制而成。关于这只藤鼓,清嘉庆年间,曾有一名秀才为其赋歌:“我年八岁谒祠宇,大父引我看藤鼓,鼓腹广容十石余,鼓皮圆围一丈许,质原非木邝且韧,色及自似黝而古。。。”
现在的鼓身其实要比它原来的时候要小,鼓身在文革时遭破坏,那时的鼓皮已没有了,鼓身两端也已被侵蚀得历害,直到1986年有热心人士出资修复,而在修复后鼓身两端也就比原来的长度减少了二十公分。
相传下江城赵氏宗祠里的这只藤鼓为宋朝皇室赵氏一脉相承,由明嘉绪23年即公元1544年相传至今已有460年的历史了。对于鼓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一个颇为神奇的传说。古时的江城沙洲水域宽广,似一道银带隔开了对岸,也隔开了强盗、顽贼的侵扰。但是一段时间来村里却连连在夜里受到强盗的侵袭损失惨重,原来是在江中生出一奇异之巨藤,昼伏夜出,每当夜晚巨藤浮出水面承载强盗过江扰村,而后强盗又乘巨藤渡江而返。村里人把这巨藤称为“过海藤”、“妖藤”,于某一日组织村中壮丁砍断巨藤,全村上下欢庆一番,并且将巨藤内胆掏空制成了大鼓,用以敲之以解恨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鼓又被赋予了趋吉避凶的意义,每到战乱及瘟疫横行年代,人们就会以祭祀的形式乞求安宁。到现在,这只鼓则成为了下江城村的镇村之宝,人们给予它的,是更多的对文物的关爱保护和对历史的感怀敬慕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