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为今天的安次区。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秦时分属渔阳郡、广阳郡,汉、唐时属幽州、蓟州,宋时属河北东路,辽时属辽南京道(析津府),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顺天府,清时属直隶。雍正年间顺天府设四路飞虎厅,廊坊安次以南的6县属北京南路,三河、香河县属北京东路;民国属京兆特别区。
廊坊的行政隶属多次改变,特别是解放后,其归属变化频繁,是全国行政区划变化最多的城市之一。辖区的各县在1950年后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级单位,先后使用过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区名称。
廊坊十九世纪初廊坊还是一个偏僻小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之后才渐成集镇。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军首领西摩尔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奥八国联军沿京山铁路北侵,义和团奋起迎击,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廊坊大捷一役,从1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负伤332人。义和团、清军、平民群众死伤近千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城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及东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当时城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条街道(4条主街与4条背街),全部为土路,且较狭窄,全长不足3000米。城区仅有房屋3000余间,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设镇,隶属安次县。1950年安次县政府迁驻廊坊。1958年全国农村以社代乡,廊坊镇遂并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复廊坊镇建制。1969年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迁址廊坊。 1975年,将廊坊公社划归廊坊镇。198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地辖),1983年安次县并入廊坊市。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原廊坊市改为安次区。共辖90个乡镇3222个行政村。
在廊坊人的记忆中,廊坊的成长与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清时期,京山铁路修建并在廊坊设站。随着铁轨的延伸,在原来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客商开始云集,人口与日俱增。短短几年,廊坊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随着义和团“廊坊大捷”蜚声国内。穿行在廊坊市区笔直宽阔的马路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看不到半点过去村庄的影子,曾是高宅大院的“侍郎房”更是早已无迹可寻。从横跨京山铁路的银河大桥西行,便来到了廊坊的“原点”——— 当年的郎房村。老廊坊人将这里称为“三角地”。如果不是当地老人的指点,我们险些与廊坊最古老的元素擦肩而过。窄窄的街道,临街的房屋有的出租作了美容美发店,有的开成了小饭馆。虽然店铺的招牌还不算陈旧,但灰暗、破损的墙体让人一看便知这已是有年头的老屋。紧靠京山铁路的,是已经被废弃了的廊房火车站。这座晚清时期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寂寞,偶有列车疾驰而过,巨大轰鸣声惊起了在铁皮屋顶上“踱步”的几只麻雀。随着1989年廊坊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和城市的发展,这里渐渐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里的老居民绝大多数已经迁走。站在银河大桥上向四周眺望,桥下被一片砖红色填满的三角地在远处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反而透出几分沧桑与质朴。对于这片早已失去往日繁华的地方,廊坊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发一定要与保护并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放飞人们怀旧思绪的一个绝好去处。
廊坊人爱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为这座城市描绘着美好的未来:打造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把廊坊市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区域内“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北方鲜明特色的代表性城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