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丧葬苗族丧俗为土葬。人死报丧则说是:“村里有一棵树倒在村门口,大家把这棵树移走。”在村子里,丧家孝子则先向村里的道公报丧,孝子叩跪在道公门外,道公便用一张白纸盖在孝子的头上,并替其做一枝幡旗(用3条白布挂在短竹上,上书死者出生及死亡日期),念咒片刻,才将孝子扶起。孝子继续用同样方式向村中逐户叩跪报丧。每到一家,那家的人都扶他起来,并慰勉孝子不要悲伤和惊惧,表示关怀。如死者无子则由道公持幡通报各家,请众人帮忙,于是各家便会替死者做棺材。信仰基督教的地方,丧家孝子不必向各户人家叩跪,仅口头报告给村长或村代表,然后由村代表转告各户人家。现在苗族的葬事已经简化许多,村里有人死了,村干部会通知全村说“村里有一株大树倒在村门口,全体村民今天每户来一个人,大家把这株树移走。”于是村民各自备工具集中在一起,等村长分工,一般分为3个组,一组挖坟,一组做棺,一组在家做饭。并在道公主持下,把死人入殓。入殓前,拔掉死者一颗门牙和剪掉一些手脚指甲放在小木棺形的箱子里。埋葬死者3天后,由家人和道公一起将其带上山择定吉祥地埋葬,称为葬金,并造一小墓形,立石碑,供祭品。苗族人从不扫墓,只在家里立死者灵牌,每年三月三奠死者。当棺柩抬至坟地后,由道公与死者亲属绕坑3周,才将棺柩放进坑里。盖土前由道公用一纸条点着火从棺材头一小孔放进棺内,然后用木头塞孔。据说这表示送一盏明灯给死者使用,让死者进入阴间有光明,容易觅食干活,道公手持一把刀剑(刀柄系有一些白纸条),用刀拨土进坑,并念咒,意思是吩咐死者安眠斯土,好好在阴间生活,保佑子孙,不要向过路人作祟。后由死者的亲属亦以手拨土掩埋棺柩。棺柩埋好后,坟前竖一石碑作记号(没有刻字、石面只涂有灰水)。死者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在坟头放置死者生前使用过的锅、碗、杯、筷等,碗里盛有米饭,如果饭碗完好,要敲破碗边。坟头放置点燃的油灯。埋葬地点由死者家人指定,去挖坑时主人必须带几支香和几张金解银纸去看地,在选好的埋葬地点焚香烧纸,意即买地埋葬死者。埋葬后,道公用青树叶点上一些水洒向死者的亲属及其住房,以表示干净。人死入殓完毕,宰1头猪、3只鸡和备1大团饭,3杯酒和一些元宝香烛祭棺。葬后当天晚上,丧家用3杯酒,1只鸡,3碗饭,点燃一盏小油灯,放一盆水,陈列于死者灵牌前“迎魂”。据说,如死者魂归受用各种祭品的话,则油灯火现青焰,阴影半暗半明,至吃尽魂去,灯火才恢复原状,桌上并有水溅湿痕迹。埋葬后的第3天,杀3只鸡,准备3杯酒和一些饭团、元宝香烛祭坟,并将墓筑成圆形的草坟,意思是扫墓请回死者的灵魂,今后死者永远在这个坟墓里,子孙永远不来扫墓。
另外苗族有打斋的习惯,打斋分为小斋、大斋两种。打小斋是一夜的斋,是在人死后的当到晚上举行的,用文道公1人,小道公3人(锣、鼓、钹手),备猪肉、鸡、饭、酒等陈列在死者灵前,道公念经约至半夜,便用席子一张围在灵前成一大弧状。内放有祭品,并燃灯一盏,清水一盆。道公念了一番经以后,铺上灶灰(验死者脚印,如走过后发现有猪、鸡等脚印,即认为死者已在阴间变为畜类)然后继续念经至天亮而止,没有跳舞。打大斋是死者死后一、二年才补做的超度亡魂的斋,也是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才举行的。在举行之时,买备“金银”、元宝和香烛,以及纸制的楼房、纸衣服、纸床、纸杠、纸面盆、手巾、帽、鞋、袜等、请文武道公各一人,小道公10至20人,杀猪、鸡或牛。斋期有一至五昼夜不等。
苗族行俗苗族人有一种特别的风俗,即外出夫妻双双相随不离,男子背装饭团的麻袋,女子背小孩且用大棕榈叶当伞,相当富有民族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