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的味道

家乡区县: 汕头市濠江区

又是一年冬至。
学校食堂的水饺窗口照例排起了长队,南方来的同学则在留学生食堂里找一个温暖的角落,看着窗外被凛冽的北风吹得东摇西摆的枝丫,等着那碗汤圆。
留食的汤圆不算好吃,始终不变的黑芝麻馅儿却是异常的甜。冬至时来吃的人多了,端上来的汤圆有时还没有熟透,糯米皮里还有些夹生的硬块。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当天热销的菜品。那些离家的游子,吃着这汤圆,心也已飘回那个遥远的家了吧。
小的时候,爸妈都忙于工作,冬至吃的往往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速冻汤圆。芝麻、花生、豆沙,几种口味混成一锅,猜测汤圆口味似乎成了冬至时必玩的游戏。有一年,爸爸从奶奶那儿领回来和好的糯米团,晚饭后一家四口在一片混乱中搓出一颗颗小丸,待到下锅时已是晚上十点。自家做的汤圆没有馅,实在的糯米加上甜甜的汤水,却也让人十分满足。
若是逢上周末,家里便会去一个堂伯家去祭拜祖先。堂伯家是城中村里一座自建的小楼,四楼一层专门用于祭祖。冬至时,供桌上的祭品和其他节日一样丰盛,装了白酒的小酒杯照例在桌沿一字排开,只是桌上多了一大锅汤圆。堂伯母是鸥汀人,善于制作各种粿品,时年八节拜过祖先就会往各家送粿,中秋时还会送来滚圆的芋头。她做的那锅汤圆不知放了多少红糖,总是棕色的浓浓的一锅,被汤汁染成米色的白汤圆里间着几颗红色的,吃起来甜得有些发酸。或许是自幼对于深色食物的恐惧,我对它有些排斥,但堂伯母总是在祭拜过后给我盛上满满的一碗,叮嘱我吃完了快快长大,而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吃下了。
我本不喜欢吃汤圆,只是节日来临时,即使独自在外,也总要循着旧俗吃上一碗,才算真正过了冬节。高中时第一次课前演讲,讲的便是家乡冬至时的旧俗。演讲的具体内容早已不记得,只记得老师的点评里,有“给寒冷的冬日带来暖意”这样的字眼。那是我第一年在外过冬至。当时学校食堂的一个转角处,在冬至那天会供应汤圆。一份七个,汤里还浮着些许番薯块,滋味如何倒想不起来了。
屈指一数,不在家过冬至已有七个年头。记得有一年听“快乐123”,说古时的人们会给冬至未归的家人留些糯米,等他回来时再做给他吃,这种旧俗想来少有人沿袭了吧。过节打电话回家,爸妈总半开玩笑地说“留一碗等你回来吃”,而我等到的,却往往只有大年初一清早,那碗加了姜薯、莲子的汤圆。
周遭的空气被暖气片烤得火热而干燥,手里那碗汤圆似乎也温暖了不少。和同行的闽南同学聊起小时以为吃多几颗就可以多长几岁的趣事,又不禁感慨就这么一起吃了四年汤圆。下一年冬至,我将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又不知会和什么人一起沿袭这个古老的习俗。只是我知道,或许再也没能在家里度过这个节日吧。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51678992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stilltear
我的梧桐子网页http://www.wutongzi.com/uc/90224138.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stilltear  

浅忆(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