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空城计”

家乡区县: 甘肃省玉门市

     这里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人。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设施老化,几成空城。
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经过多年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而前产量也仅维持在70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小规模及发展困难石油企业的聚集地。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面临着发展瓶颈。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作出迁移决定,大片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夷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们开始迁走。2001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缩减成33个,2004年又缩减至12个。2009年统计表明,留守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人。2004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市区只设生产作业区,生活区则迁至百公里外的新油田。这次动迁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2.5万名油田工人外迁。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多公里的玉门镇新区。自此,数千名职工开始了每周百公里的往返于生产、生活区之间的迁徙生活。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将昔日的油城玉门一分为三。目前,除石油工人,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下岗工人,他们每月领取几十至上百元的低保费,面对新市区1000元/平米的房子望而却步。截至2008年,包括新市区在内的玉门全市下岗失业者已达3 .5万人,其中有1 .4万人属于生活特困人群。1998年以来,当年地方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大部分已破产倒闭,而糖酒、五金、饮食服装等行业也冷清萧条,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全面崩溃。据统计,1996年全市有市属企业90家,2000年仅有8户勉强维持。北坪商场楼下几十米长的步行街,几乎汇聚了老玉门所有的人气。玉门物价不低,主要是石油工人的消费场所。2009年11月,随着最后一批石油工人搬离,“老城区的夜晚和周末,彻底没有了喧闹声”。面对石油产业的衰败,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玉门开始不遗余力发展风电。2009年一年,玉门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此前12年的总和。而风电企业的普遍微利经营,以及西北电网建设升级的严重滞后,也引发了“油城已逝,风城何在”的质疑。

微博:http://weibo.com/182121993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xai11

王潇105(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