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是“中国雕艺之乡”,泉港区原属惠安,因此,石屋、石桥、石柱、石塔、石路等石建筑物比比皆是。许许多多的石制古建筑、古艺术品饱经沧桑,虽“天荒地老亦不朽”,成为泉港文化艺术成就的历史见证。
原始遗址中的石雕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涂岭松园村和蚁山(艾山)先后采集到磨制石锛数件,均系新石器文化遗物,这是泉港最古老、最原始的器用石雕作品。
泉港石雕工艺源自中原。东晋以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还带来了先进的石雕技艺。
泉港最早的石雕艺术作品,当属涂岭九龙岗上的闽林始祖陵前圆石雕。陵墓主人、东晋晋安郡王林禄薨于公元356年。方志载其墓“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由此推断,泉港的石雕艺术史可上溯至一千六百多年前。可惜石冠、石马、石羊、翁仲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令人扼腕叹惜。
泉港的石雕艺术精湛,从各主要寺庙的石雕作品中可见一斑。
峰尾东岳庙的石柱龙雕,一足立于波浪上,另一足屈起,翘首张口,双角凌厉,两眼圆睁,披鳞垂髯,尾翼高扬,周身盘结隐现于云团中,神态活跃,呼之欲出。东边柱因石质特异,击其头部则“锵锵”有异音,如龙之吟啸声。又因其取材于辉绿岩,颜色青褐,俨然一对气势汹汹意欲相角斗的老苍龙。其雕艺水平不亚于福州于山法雨堂前两对龙柱。
后龙镇涂坑白石宫,大殿中有石雕蟠龙、人物、花鸟大柱各一对。另有宫门抱柱石狮一对,螭虎纹石窗一对。龙柱透雕,八角形柱础浮雕骏马、花卉,龙身由下环绕而上,昂首张口。上下四足,撑举伸屈,雄劲有力。龙首下江涛嶙石,鲤跃禹门,龙身隐现于团云间;各处云头,仙人驾游其上,容态清逸。螭龙透雕圆窗及“福禄寿”三星人物造像,玲珑剔透,古雅质朴。
沙格灵慈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最具文物价值的是66根石、木大柱。其中雕蟠龙、人物、花鸟的石柱10根,另有山门抱柱石狮一对,山门前浮雕龙陛一方。在一个占地仅500平方米的寺庙建筑,有如此多的石雕装饰,还是鲜见的。其浮雕圆雕和透雕相结合,蟠龙威武,人物生动,花鸟华丽。立于拜亭为前柱的蟠龙柱,独具构思,其龙首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形态宛如刚从波涛禹门间腾空而起,又即刻要乘势俯冲而下,有雷霆万钧之势。这龙首朝下的龙柱(称翻天覆地龙柱),当时全国仅有三对,即台北龙山寺、安溪文庙和沙格灵慈宫各一对,因此弥足珍贵。
东岳庙、白石宫、灵慈宫均重建于清代。从它们的石雕作品看,泉港的石雕艺术已从晚明以前的朴质粗犷转为精雕细琢、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这些石雕为我们研究泉港雕艺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