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灯”是民俗活动中一种吉祥的灯,其灯绑在一根长达一丈多的竹杆上,竹杆顶端糊有昂首的纸仙鹤,脚下挂有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挂一盏主灯,谓之魁灯。灯笼用细竹编成,古典枣形,外糊棉纸,灯的东侧彩绘“两童子戏骑麒麟”图,西侧交叉写上“天赐麟儿”的红字,灯外表涂上桐油,点燃后明亮夺目。
“七星灯”系中元灯,是农村七月普渡中的产物。早期就流传于泉港一带。抢“七星灯”民俗活动在山腰镇、前黄镇一带十分盛行。青年人求子丁,老年人添福寿。华灯初上,广场上就聚有男女老少民众,期待礼炮三响,准备夺灯。撑灯者举着灯,朝抢灯者舞动,抢灯者全神贯注等“七星灯”从头上划来,伸手纵跃直上夺灯,经常互相撞击,跌伤了也不管,爬起来再度拼命抢夺,欢声雷动。有时强悍者数人夺一灯或两人揪一灯,相互抢夺,夺得者笑逐颜开,把灯拿回家供奉。
“七星灯”活动形式不一。如前黄村是抢夺“七星灯”;后张村是把“七星灯”奉在家中,礼拜三天,然后把主灯送给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焚化;坝头一带是得子者糊“七星灯”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谢;峰尾村是把“七星灯”横列于一根竹杆中,挂在门前朝拜三天,然后焚化。
抢“七星灯”民俗活动,不仅是一项有趣的体育活动,同时也被编演成民间舞蹈。老艺人黄珍德给自编的抢灯舞蹈定名,起初命名为《中元夺灯乐》,后又改为《采灯舞》,最后定名为《七星灯》。为体现其古老、富有闽南民间特色,还选上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贵子图》作为《七星灯》舞曲,并配上唢呐和打击乐,使整个舞蹈表现出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特别是舞蹈中出现五种不同角色,即:男丑、女丑、老头、少女、童子等,他们的不同舞姿,更是展现了活泼不乏幽雅、紧张不失风趣的内涵。
1986年在《七星灯》原作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加工和改编,并由惠安县高甲剧团精心排练,于同年10月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编导一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