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区境自古至今教育繁荣。三国时,孙吴黄龙二年(230)即诏立国学。此后,历代王朝在区域内大力兴办教育,其机构有国学、府学、书院、学塾(通称旧学),绵延千余载,直至清末。
在江苏省拥有的70多名两院院士中,在玄武区生活、工作的有31名。珠江路科技街3万多从业人员中,就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万余人,硕士以上学历的2000多人,相当于一所大学的规模。
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4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孝陵卫初级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市锁金村中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等
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
职校: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玄武区科技事业源远流长,基础雄厚。上溯1500多年前,南朝宋元嘉年间,在鸡笼山顶建“日观台”,为南京最早的观象机构。南齐永明六年(488),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在今九华山下乐游苑研制成“水碓磨”。区内还先后建立儒学馆、玄学馆、士林馆及书院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鸡笼山建起国家天文台,称钦天监观象台。台内所设日月食仪、浑天仪、简仪等天文仪器,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仪器,至今仍具科研价值。明代,建于区内的国子监,不仅是当时国内最高学府,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2011年,玄武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38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玄武区专利申请总量达5141件,同比增长44.1%,其中发明2276件,同比增长34.0%;专利授权量2320件,同比增长43.5%,其中发明827件,同比增长25.7%。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个,获得经费支持5270.9万元。
截至2012年,玄武区有各类社区科普教育基地51个,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
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军区机关医院
玄武区境内医药卫生事业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的《淮南子》、《神农本草经》等书,均载有钟山出产的多种动植物药材。东晋咸和八年(333),于覆舟山(今九华山)之阳建药圃园,故有“药园山借覆舟屏”之说,是文字记载最早之药圃园。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国子监(今东南大学梅庵处)监生多病,令工部于国子监前建造房屋百余间,并备有“灶釜”床榻,以处监生之疾病,这是中国高等学府首设之医院。同时,全国各地绅士、富豪不断迁居南京,各方医药名家相继云集,推进医药事业发展。明万历七年(1579),医药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在南京期间去钟山等地,相继作药物调查工作,并在《本草纲目》中增补。
鸦片战争后,西医药随之传入。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南京后,聘名医设国医衙,在街巷设医官,为民免费诊疗,接种牛痘。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西华门(今南京无线电厂处)设金陵中西医院。民国元年(1912),南京(中)医学会成立,于区内创设东城医院,由会员主诊。
民国18年,建立中央模范军医院(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前身),此为区内第一家国人所办西医院。
解放后,卫生管理机构和卫生医疗机构相继建立。卫生工作遵循“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群众运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环境卫生得到改善。至50年代后期,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绝迹。“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2011年,区财政安排卫生资金1.15亿元,同比增长13.2%。玄武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2个,拥有床位2490张,卫生技术人员4148人,其中执业医生1576人,注册护士1558人。2011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73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2.43/10万,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9.55%。为社区居民慢病建档,玄武区居民累计建档445467份,建档率68.3%。开展妇女病普查19599人,普查率96.47 %;2011年产前筛查15-20周孕妇3685人;7岁以下儿童管理 21814 人,管理率99.55 %,新生儿访视 3417 人,访视率98.96 %;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3685人,高危孕产妇管理1314人,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100%;
解放前,辖区内的体育主要以练拳习武、游泳登高等民间体育活动为主,为数极少的武术场馆大部分是由私人创办的,规模大小不等,组织形式多样,存续时间不一。随着近代体育的传入,学校体操、田径、球类等活动逐步推向社会。民国11年(1922),建成的国立东南大学体育馆,是南京最早的室内体育场所。民国20年8月,国民政府在灵谷寺以南80公顷土地上建成的中央体育场,是南京市第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场所,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体育设施。
1994年,玄武区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单位。至1999年,区内有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体育先进社区6个,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个。1975年~1999年,全区体育工作获国家级荣誉称号31个(次),省级荣誉称号73个(次),市级荣誉称号115个(次)。
2011年共输送各类体育人才10人,组队参加省以上比赛获奖牌50多枚(其中金牌20多枚)。大力开展以全民健身为主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市民超过10万人次。玄武区共有室外健身点122个,基本达到了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处室外健身场所的目标。举办乒乓球、棋类、高中篮球联赛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区第六届(社区)运动会和迎青奥倒计时1000天等活动;承办全国青少年花样游泳邀请赛、省“迎党庆、颂党恩、跟党走”百万老年人健步行启动仪式、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节趣味运动比赛和市第九届“世界步行日”活动。
文博场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紫金山天文台
玄武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东晋时训诂学家、诗人郭璞的大量著述,东晋末年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南朝齐梁时范缜所著《神灭论》,梁代萧统(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宋代名相王安石的诗文,明代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由解缙、姚广孝等人所编的《永乐大典》,以及近代傅抱石、林散之的书画,周琪、萧娴的书法等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至于历代文化名人如李白、苏轼、萨都剌、郑燮、曹雪芹、鲁迅、柳亚子、郭沫若等在区域内留连山水,凭吊古迹或以区域内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诗文著作更不知凡几。民国时期,区内社会文化事业日渐发展,各类民众文化设施逐渐增多,在区内建有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游艺场、说书茶社等。新闻出版业也有较快发展,区内有多家报社、杂志社与通讯社。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占南京,区内市民文化活动受到影响,文化市场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区内文化活动得到恢复。
明代区域内书刊出版业已较发达。民国时期,新闻出版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区内先后兴办官民办报社10多家(解放前夕尚余10家),通讯社5家,空军广播电台1家。解放后,各中小学、街道、乡镇普遍建有有线广播站、室。1979年以后,电视逐步普及,新闻与出版事业发展迅速。至1999年,有驻区报社7家,记者站4家,驻区单位出版发行各类期刊41种,驻区印刷厂19家,电视台2家。
2011年,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玄武之春”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广播剧《共和之父》在金陵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功播出,并通过了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玄武区少儿图书馆藏书量已达16万册,已连续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xcuwangpei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1328111.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p17
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9533412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