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地

家乡区县: 东莞市

【松山湖香市】
远在400年前的明朝,广东一带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圩市:香市、药市、花市、珠市,其中以贩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如今的松山湖地区既是香木的产地,也是香市的中心。

据史书记载,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关于莞香,当地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莞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脂粉,香中极品 "女儿香"由此得名。莞香经过种植、加工、包装后,由人力挑到香港,然后外运东南亚,香港也因此得名。

【通济桥】

松山湖新月湾沟谷公园,有座石板铺就的“通济桥”。这是一座宋代石桥。古时东莞人闹元宵有过桥习俗,“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东莞人尽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每年农历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走过通济桥。

“通济桥”长10米,卧于沟谷湖水中。该桥历史上铺设于南城元美村与胜和村交界处,后因鸿福路建设,需要拆迁,被松山湖管委会“请”到沟谷公园。你可以携家带口来走走“通济桥”,祈求未来平安顺利。在鸟语花香、波光粼粼、树影横斜的沟谷,手扶古桥的石栏,心中回荡起千年桥上的足音人语,倍加珍惜这“世外桃源”般的湿地生态世界。

【渡槽】

渡槽位于沟谷景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典型水利设施。残存的渡槽长66米,宽75厘米,下设12根砖砌方柱支撑,当年主要用途是引水灌溉农田。停驻于渡槽之下,凝望渡槽方柱上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激情燃烧年代人声鼎沸、水流哗哗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边,令人心潮难平、感慨不已。

【状元笔】

松山湖内有一柱如巨笔矗立。相传明朝初年著名的风水堪舆家赖布衣沿着龙脉,一路追寻到此地,见一山如金钗,似七仙女遗物;旁边牛眠石,乃神牛化身,在此守护仙女遗物。赖布衣不敢泄露天机,便将手中毛笔连着铜套插在地上,意指状元宝地,当地人便称此柱为"状元笔"。据史书记载,祖坟葬于状元笔的梨川祁家,子孙世代发愤苦读。至祁顺中进士,选拔首甲,但犯帝讳,错过状元,改授二甲二名,后出使朝鲜,功成名就。如今状元笔与金钗岭、牛眠村胜景,状元笔更成为当地人激励子孙发愤读书的活教材。

【莞英园】 2002年8月,一批东莞籍考上重点大学的年轻人,在象征着东莞经济发展新方向的松山湖,种下了代表着东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莞香树,以表达他们浓浓的乡情和对东莞未来的殷切期盼,即为“莞英园”。

李志荣(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