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有一些人在金坛百姓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像今天网络红人一样,金坛当年也有不少坊间名流,也就是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草根名人。
我说的可全是记忆中的,算是有名气的“人物”级的草根。
金坛有个百年老店“开一天酒楼”有一道名点:“鸭浇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浇”字,凭读音写的,如错,请高人赐教),我在九十年代吃过一次,就是下一碗面,再在大蒸笼里端上一碗清蒸鸭腿。这两样东西在一起吃就叫“鸭浇面”,好像并不怎么美味。偶有一次听老人们说,这根本就不是正宗的“金坛鸭浇”,因为正宗的是“红汤鸭浇”而不是现在看见的“清汤鸭浇”金坛只有一人会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一天”掌勺名厨——蔡三扣。据说他做的“红汤鸭浇”嫩酥鲜香,没有一丝鸭骚气,那个汤汁粘稠亮滑,用筷子一挑,能够挂出一条丝来。一碗面条如果站在上风口吃,可以香出十里八里去。这个蔡老先生的绝活好像已经失传了,据说他的徒弟有好几个,都没有能传承下来,于涛涛就是他的徒弟之一,后来是“开一天”的经理。于涛涛其人,胖胖墩墩,跟他师傅的体型截然相反,在他的操作下“开一天”的名气也发扬光大了,虽说他做菜不如他师傅,但在当时的金坛可也算是一流的了。(是草根啊,不是官方认可的)现在他的徒孙都是响当当的名厨啊,据说还是厨师的领袖呢~
上面说的两位算是名人了吧(五十年代的人都记得),接下来说说半官方认可的,当年有个叫“房大锁”的,曾经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他回到地方以后,担任过金城镇武装部的部长,金坛现在的很多城镇籍复员军人都受到过他的提携。
还有要说的几位名人,可能你们大家不一定认识,但是在我们当时,不,一直到今天都觉得是有点名气的人:老西门居委会的主任“杨金风”杨主任,(后来调到东门去当居委会主任了)她可是当年金城镇最有名气的街道民事调解员呀,什么张家长李家短,有什么意见纠纷到她那里马上就可以调和,从事民事调解三十年,中国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她国家级人民调解员证书。但她归根结底,还是草根。另一位曹兰卿主任,就是接替杨主任到西门居委会当主任的,她可是一位金坛妇女界的代表,她当年因为工作成效突出而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三八红旗手”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但她也是草根。
再说说我们金坛纯草根:金坛有个叫小羊子的,他有一门独到的手艺——做酒酿。他做的酒酿又甜又糯,吃到嘴里甜甜的粘粘的,把小嘴都粘在一起。我们小时候总围住他又叫又喊的:小羊子—买白酒,小羊子—买白酒。金坛都把酒酿叫做白酒,而真正的有酒精度的金坛白酒却叫烧酒。小羊子卖白酒很有自己的招牌动作:拿一把竹筷,放在筷笼里有节奏地往上抛,抓住抛上来的几根竹筷,一支支的放落到竹筒里,这样就形成了“嘎啦嘎啦”的声音,很有节奏,也传得很远。只要我们当年听见竹筷响就知道是小羊子卖白酒来了,扯着妈妈的衣角哼哼着,要吃白酒。那时候买白酒可是要粮票的,半斤白酒一小盆,五角钱半斤粮票。最早他是挑着担子卖白酒,后来年纪渐渐的大了,他做了一个推车,把白酒都放在车上推着卖,现在他的一个亲戚(一个女人)推着白酒担子车,沿着金坛的大街小巷叫卖着:哎——白酒呕——卖白酒喽——“嘎啦嘎啦”。
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人叫“龙龙”后来长大了知道他姓冯,在电影院工作。当年,想在电影院要买一张紧俏的电影票,那可是相当难的事情,非得要找到龙龙先生。谁要找龙先生买票,这位“龙龙先生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嗯不饿(金坛方言,就是“没有”的意思)......。
金坛县中操场的西面是一道土墩,在土墩西边有一户农舍,有位姓韩的先生叫阿顺,早起打拳练武,天亮开炉贴烧饼,县中当年很多学子一到上午做操的时候就会去找阿顺买烧饼,咸的甜的,看你爱吃那种味道的。后来,阿顺不光是把烧饼卖给学生了,他还把烧饼买到了金城镇里的几家浴室,那时候,只要是下午去洗澡,多数会在浴室里请服务员帮自己买几块烧饼,或者买一碗粉丝、素鸡,那可是很有味道的点心呀!
再有就是一位到今天都在金坛很有派头的人物——缪福生,老西门人。年轻时习武练拳,经常在县中操场穿着一身运动装灯笼裤,还有一双白力士球鞋,在双杠和单杠上运动着,口里念念有词的唱着京剧或者什么戏剧唱段。他最有特征的就是一双大眼睛看到你的时候不会正视你,而是看一眼就转向别处。但是嘴里跟你打招呼,还知道你姓甚名谁,知道你家大人的名字和工作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