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的习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射阳县

衣食住行的习俗

建国前的盐城普通人家往往衣着单一。建国后普遍流行中山装、学生装,青年女性时兴穿列宁装。文革期间,中老年人穿男装或工作服,以示革命。无论男女,衣着蓝黑为主。鞋穿“和尚鞋”,帽戴“瓜皮帽”,乡下妇女多扎花头巾。清代时,境内男女爱蓄长发,男蓄发辫,女盘发髻。辛亥革命后,男性中老年人剪辫为平顶头,圆顶头或“和尚头”。青年多理小分头,小孩剃“挑子头”。中老年妇女是发髻,青年妇女剪齐耳短发,俗称“二道毛”。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盐城人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简单清苦的生活。民谚“瓜菜葫芦半年粮”就是那时生活的写照,50岁左右的中年人仍然记忆犹新。盐城的风味小吃让盐城人有滋有味地生活了许多年。如果没有元宵、春卷、端午的棕子,中秋的月饼,建湖的藕粉圆子,东台的鱼汤面,伍佑的糖麻花,阜宁的大糕,大冈的脆饼,盐城的米饭饼,上冈的草炉饼,我们不仅少了口福,也失去了多少生活的浪漫与诗意。如果不是伍佑醉螺,大纵湖醉蟹,生呛条虾,鲈鱼汤,蟹黄包,红烧鳗鱼,冰糖扒蹄,八宝鸭子等特色菜肴进入我们的饮食世界,这生活定会逊色许多。

“民以食为天”,偏偏盐城人心录手巧,借地域之利,置身淮扬菜系,向人们捧上“六大碗”或者“七碗八盘”。改革开放后,盐城人与时俱进,名菜、名宴迭出,尽得风气之先。

中国人十分看重家。对家的钟情表现在对住房的精心打造上。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草窝。

从70年代向前推进百十年,城乡住房差别很大,城镇居民住的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二进或三进,内有天井。富贵人家,深宅大院,一溜三、五开间,纵深三进五进不等。前门店堂,后门傍河,经营运输,生活十分方便。

农村住房一般是三间泥墙草房。中间为明间待客,左右两间休息,挂上门帘,遮挡出一个隐秘的所在。一般父母住东房间,子女睡西房间。儿子成婚,父母让出,住到下首。再有儿子结婚,父母就只好进前面的锅屋了。条件差的住“丁头舍”,门开在山墙上,后屋当卧室。再差的睡“滚地笼”,一张篱笆卷成半个圆筒形,一头堵上当后墙,一头开门,钻进去便是一个家。

讲究的人家建房要请风水先生看地基,开工、上梁都要举行仪式,亲友也要来“跑梁”。盖房是盐城人一家的头等大事,所谓“砌屋三年粮,拆屋一顿饭”。当然,房子建好了,乔迁也是十分讲究的,不能一搬了之。哪一天要卖房,也不能忘了“卖屋不卖灶、卖船不卖跳”的规矩。

建了房要吃饭,吃饭就要埋锅砌灶。每家都要砌两眼、三眼的灶。烧柴草,没有它,你就别想什么吃的。锅灶事关一家老小的吃。腊月二十三、四“祭灶”,到了除夕晚上,再把灶王爷接回。既然灶对老百姓如此重要,那么砌灶肯定是很讲究的了。支灶要请师傅,支灶要“支”灶台、灶壁、烟囱和锅门口。那灶壁上还要饰以吉祥图案,留下“祭灶”的地方。新灶砌成,亲友、近邻前来祝贺,主家还要设便饭招待亲朋和师傅。

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沟河纵横,给盐城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旧时交通多以水路为主。民谚曰:“男人撑船水上漂,婆娘在家坐水牢”。要出行,搞运输,只好劳驾独轮车。

陈兰兰(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